黃燈,湖南汨羅人。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現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任教。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著有非虛構作品《大地上的親人》,《我的二本學生》。
曾獲“琦君散文獎”、“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獎、《當代作家評論》年度論文獎、“2020年度散文家”。
【正文】
以我的觀察,農村孩子的一個普遍心理是“不自信”。因為他們從小到大獲得的信息更少一些,再加上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陪伴,缺乏來自父母更細致的關懷,心理缺憾可能會多一些,這也是導致他們不自信的原因。
但是我想,這些孩子也應該看到自己身上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他們和生活的聯系要更緊密一些。
一個年輕人如果從小和生活的聯系很緊密的話,以后進入社會的難度相較小一些。換句話說,他們的受挫能力會更強一些,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受的苦會多一些。盡管我不建議年輕人受太多的苦,但是我覺得現在很多孩子被知識架空,被各種偽造的環境架空。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一個農村孩子如果有那種真實的生命經驗,那是特別值得珍惜的,而我們作為成年人應該提醒他們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勢,這很重要。
大城市的孩子可能在知識掌握上是占優勢的,但是農村孩子在品格上面的歷練,會讓他們更有優勢。
我的很多學生在畢業以后,生活、工作得風生水起,這得益于他們生命的韌勁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如果回溯他們的成長歷程,和他們的家長聊天,觀察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你會發現他們所在的環境也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滋養著他們。
這種長遠的滋養可能在學歷競爭的層面暫時處于劣勢,但是如果放在人的一生中,卻在無形中支撐著他們。這也是我寫《去家訪》的原因。
縣中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優勢,沒必要因為知識的掌握暫時少了一點而自卑,知識的東西學起來很快。當然,我們的社會不要歧視這些年輕人,應該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公平的環境,讓年輕人自由成長。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可能到了后面大家相差并不大。
整體來說,現在的高中環境還是比較緊張,沒有太多個人空間,但是學生還是需要有意識地給自己留一點空間、有個緩沖余地。高中老師本身工作很忙、壓力很大,面對這么多學生,很難一一兼顧,家長又不能特別理解孩子的話,對于學生來說,唯一能夠給自己松綁的就是自己。所以,如果覺得被壓得很厲害,就先自己給自己一點空間。
我教課的時候最喜歡學生不聽話,我在上課時會很縱容我的學生,不太要求他們遵守紀律,也從來不檢查班上學生的衛生狀況。當班主任的時候,我覺得那些東西都不是特別要去管的,你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把學生打開,讓他們在課堂上愿意說話,這很重要。
現在整體說來,我覺得對年輕人的壓迫感是蠻強的,不單單是二本大學的孩子,重點大學的孩子也一樣感受到壓迫。
教育的問題不在教育身上。我們日常中的很多人都很容易跟教育這個環節發生連接。你只要有了孩子,孩子就要接受教育,就要考大學、就要就業,所以很多人都會關注這個話題。
但是剛剛說到的,高考維持的所謂“公平”,其實只是一種表象的公平,只是程序上的公平。為了維護這種公平,農村的孩子甚至容許被消耗得更厲害一些,他們付出的更多,獲得的卻更少。
我親眼目睹他們幾乎把自己所有的心力全部拿來對付高考,但是結果可能會不太好,尤其是現在文憑貶值,找工作又困難,家里又不能給太多依托。所以我有時候反而會想,我們的教育應該回到培養“人”本身上來。
比如一個學生,哪怕他沒有考上大學,但是我們通過教育讓他已經做好了走向社會的準備,這有可能比他拼命考上一個二本院校、結果還找不到工作要更好一些。當然,我也明白這里面又會產生很多問題。
所以,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已經變成了沒有底線的行為了,我所謂的“沒有底線”是什么?是說連維護年輕人的身心健康這個底線都做不到了,所有的人都把年輕人的生命力當作自己獲得利益的一個籌碼。
行業都有行規,教育為什么不能有規矩?為什么可以如此去壓榨一個學生的時間和精力?現在高中生的抑郁率特別高,這不是一個正常的教育生態,是一定要去改變的。
哪怕是著眼于維護教育公平,首先也應該保證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將他們無限度地投入到競爭中。
這是教育的管理者、資源的分配者,包括教育一線的工作者——老師,都應該考慮的問題,不可能讓孩子自己來達到公平,這是他們沒有辦法做到的。
我真的不太贊同高考維護了教育公平的觀點,即使它確實維護了教育的公平,但是一定要看到這個公平的代價太大了。
我覺得現在一定要呼吁年輕人的身心健康,這比什么都重要,要讓他們覺得生活還有點盼頭,有點快樂。要是活得沒勁了,高考完了啥都不想干了,有意思嗎?
這樣的教育絕對是出了大問題,就是把年輕人透支得過于嚴重。高中階段的教育,不要以為學生完成高考就完成了教育任務,在大學里會發現很多學生不想學習,活得沒勁兒。
真的是需要調整了!為什么現在還有一些家長對高等教育有那么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是因為我們“入世”、擴招了以后,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一張大學文憑看似是可以兌現到很多現實好處。
但是現實的好處并不是文憑帶來的,而是時代帶來的。在曾經那個階段,沒有文憑的人也可能發展得很好。
從我這代人的經歷來看,當時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那些人,可能比現在的一個本科生,甚至重點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發展的可能性還要多。這是時代給予的,大家都是“電梯的乘客”。
現在,整個大勢變了,我覺得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可能還要收縮一下,如果還是維持擴招的模式,可能會形成很多的浪費與“內卷”,最后難以為繼,剛性的調整不如柔性的調整。
如果當下的高等教育能夠兌現與之配套的就業機會,那自然很好,但現在,沒有這個外在支撐的時候,我覺得可能要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回到“人”本身了。高等教育到底有沒有幫助年輕人成長?對青年人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到底起到了哪些幫助?這對教育有更高的要求。
我覺得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他有生命力、有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對生活有熱情、能夠在社會立足,就真的不用太擔心他們。我們需要的是給他更寬松的環境、更多元的評價體系和更自由的空間。作為普通人,我們要在社會上立足,還是要靠別的素養,文憑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但它綁架了太多自身承載不了的東西。
現在最應該教育的就是一些家長。現在的教育之所以讓一些孩子承受著難以承擔的壓力,學校和應試教育是一個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長的責任。
很多家長不懂教育,對孩子也有不切實際的要求,或者說壓根不懂社會現實,卻又有霸道的要求,理念還停留在80年代,以為一個大學文憑就可以把孩子一生的問題解決了。
還有一些中產階級的父母,自己實現不了的愿望,就把幻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計代價地激勵孩子,期待超額回報,這樣只會把孩子置于一個非常殘酷的境地。這都是我親眼目睹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