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事件發生后,印巴雙方發生交火,而就在交火首日,印度迎來了兩大外援,關鍵時刻,聯合國急忙呼吁各方克制,中方也打破沉默。那么,如今雙方局勢如何?此輪印巴之間又是否會爆發大戰呢?
近日,印控克什米爾一處旅游景點發生一起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傷。死者中,25人為印度公民,還有1名是尼泊爾人。這起血腥事件當場震動印度政府,總理莫迪當時正在訪問沙特,但很快就中斷行程連夜回國,表態“要將每一個恐怖分子繩之以法”,誓言徹查到底。
隨后,印度就開始對巴基斯坦“動手”,宣布暫停執行《印度河用水條約》,同時關閉邊境口岸、驅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員,還中止所有對巴簽證服務。印度的這一系列措施非常強硬,幾乎是一夜之間把對巴政策推入對抗狀態。
畢竟,對一個人口超過兩億、資源依賴水源的國家來說,被威脅“斷水”,無異于被掐住咽喉。巴基斯坦當即表態,稱印度的行為不僅違反國際法,而且是“赤裸裸的戰爭行為”,其外交部強調,水資源是國家安全核心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障供水。
隨后,巴方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宣布關閉與印度的瓦格赫邊境口岸、暫停對印貿易、撤銷部分印度人簽證,并將印度駐巴高級專員公署武官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還關閉了對印度航空公司的領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渠道、民間往來、交通線幾乎被全部切斷,印巴關系立刻跌入冰點,氣氛高度緊張。
而在軍事層面,事情也迅速升級。4月25日凌晨,兩國士兵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間歇性交火,雙方都稱是對方“率先挑釁”,交火時間持續一個小時,目前暫無人員傷亡報告,雖然規模不大,但象征意義重大,意味著“熱戰”隨時可能爆發。交火發生后,國際社會迅速介入,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當日呼吁雙方“保持最大限度克制”,并明確表示所有問題“應該通過對話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交火第一天,印度就同時獲得了兩大外援的“支持”。25日,印度媒體披露,美軍C-17運輸機和以色列軍機同日飛抵印度拉賈斯坦邦,這也引發外界對美以軍事介入的猜測——美國近年向印度出售了C-17運輸機、“阿帕奇”直升機等先進裝備,以色列則在電子戰、預警系統等領域與印深度合作。分析來看,美以的動向為印度可能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也在近日打破沉默,對襲擊事件表示“強烈譴責”,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同時呼吁印巴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避免局勢升級。中方始終主張,各國間爭議應通過雙邊協商處理,反對第三方介入,這是維護南亞穩定的一貫態度,也體現出中國對該地區和平大局的高度關注。
不容忽視的是,這一輪印巴矛盾升級,并非突如其來,而是有著長期的“歷史模板”——從1947年印巴分治開始,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的爭端就從未停息,至今為止,已經爆發四次正式戰爭,更多的是數不清的小規模武裝沖突與邊境交火,這種沖突模式幾乎是“周期化”的。
每次都是先有突發事件,然后雙方互相指責,再是外交斷聯和經濟制裁,最后發展成軍事對峙。等到國際社會施壓,雙方往往達成暫時協議,情況緩解一段時間,然后再度陷入新一輪對抗。這次沖突再次沿用了這樣的路徑。只是這一次,外部環境更復雜,外部勢力的介入也更敏感。
目前來看,本輪沖突尚不至于走向全面戰爭,一方面,雖然兩國氣氛緊張,但都非常清楚戰爭代價巨大,尤其是在經濟壓力、本國民意與國際壓力多重夾擊下,真正大規模動武不符合雙方利益。而且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一旦印巴戰爭爆發,受損的不只是兩國自己,整個南亞乃至全球都會受到牽連。
另一方面,此次沖突因一次意外的恐襲事件而起,巴基斯坦本身并未直接涉入局勢,在沒有“鐵證”的情況下,印度興兵發難顯然是失了立場,更何況,印巴同為擁核國家,且雙方均具備覆蓋對方全境的核投射能力,盡管印度在常規軍力上占優,但核威懾的存在迫使雙方保持謹慎。
但無論如何,此次沖突再次暴露南亞“火藥桶”的脆弱性,未來局勢如何演變,仍取決于雙方是否愿意控制情緒,把重心拉回談判桌,不管怎樣,和平始終是唯一出路。無論印度、巴基斯坦,還是其他有影響力的大國,都必須意識到,南亞這塊土地承受不起再一次全面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