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布袋木偶戲中丑角的演繹怎樣實現伶俐、靈活的形體動作?南音緣何能存續千年、“活”在當下?作為一項保密的國家級非遺,片仔癀是如何進行傳承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中如何將碎瓷片變廢為寶?蟳埔女民俗不同年齡段的簪花有什么講究?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將于4月26日20:00檔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福建是中華海洋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共有70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4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絲路海運”是貿易往來的動脈,更是文化交融的橋梁,促進了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繁榮發展。
本期節目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福建省漳州市進行拍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張舒越,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以及臺灣女歌手孟庭葦,將在漳州古城和閩南水鄉邂逅20余項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沉浸式體驗閩南文化的厚重底蘊與創新活力。
“以木為偶,以偶做戲”,福建木偶戲是我國木偶表演藝術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為提線木偶與布袋木偶兩種。讓漳州、泉州人引以為豪的傳統木偶戲,帶著濃郁的閩南特色而來,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創新,更是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走出國門,舞向國際。創新偶劇開創人偶同臺的表演新模式。
南音,源于唐,成于宋,發源于福建泉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不僅是存續千載的悠悠古韻,更是“活”在當下的時尚之音。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
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片仔癀制作工藝從藥材的選取、炮制到制劑的成型,都有嚴格且獨特的工藝標準和制作流程,而作為一項保密的國家級非遺,片仔癀制作技藝的傳承方式更是極為嚴格,采用“700人中選拔一位”的高標準,每十年選拔一次,一對一傳承,堅持沿襲古法炮制。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起源于宋代,明代達到鼎盛,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這種技藝不僅在福建的廈門、泉州、漳州等地得以保留,還傳播至臺灣,形成了兩岸同根同源的建筑文化。
蟳埔女民俗與福州傳統梳妝技藝(三條簪),是傳統民俗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體現,也是福建女性智慧與勤勞的象征。
創新人陳嘉慧將燈工玻璃技藝與蟳埔女簪花圍結合,制作出透明與彩色的玻璃花作品,賦予傳統非遺現代藝術表達。福州三條簪在復原傳統銀制版本的同時,融入木胎大漆、螺鈿、牛角等非遺技藝,推出多種創新版本,在保留其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契合著當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