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青海訊(記者 保積來 通訊員 馬正俊)“道砟回填要留15°坡面”“扣件扭矩必須三次復擰”,4月22日凌晨的小橋站內,青藏集團公司西寧工務段西寧線路車間主任范仲龍邊示范邊叮囑,這是他職業生涯的第37個年頭,今年原本想退休的范仲龍,放心不下自己養護了多年的線路,主動請纓參與集中修,為線路升級提質再盡一份力。
作為西寧工務段的技術標桿,范仲龍的職業生涯寫滿了數字密碼:37年累計徒步檢查線路超過12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3周;培養出30余名技術骨干,覆蓋段內80%的關鍵崗位;家中珍藏的40余張獎狀,見證了他從“小范”到“范大師”的蛻變。
最得意的弟子魏彤更在去年的獲得全路火車頭獎章。“范主任教我們的不只是技術,更是對鐵路的敬畏心。”現任樂都線路車間主任的魏彤說。
“誤差不能超過這個數。”范仲龍對著90后徒弟徐君伸出三根手指。在年輕職工眼中,這位老主任的眼睛就是行走的刻度尺。去年冬季排查凍害時,他僅憑目測就指出蘭青線上行K185+100處存在水平偏差,經道尺復核,實際誤差僅2毫米。“師傅的眼睛就是精密儀器!”徒弟徐君說起師父總難掩敬佩。這種毫米級“裸眼檢測”的絕活源自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正如范仲龍常說的一句話:“凡是就怕認真,咱們認真仔細的干了就會有收獲和成長”。
天窗結束常常是凌晨三點多,但早上八點總能看到范仲龍提著灑水壺穿梭在車間院落。修剪含苞的丁香、為新栽的格桑花松土,這位工務老兵用三十七年如一日的儀式感,詮釋著鐵路人特有的嚴謹與浪漫。
對于徒弟徐君而言,師傅的言傳身教遠超出技術范疇。2021年師徒結對時,范仲龍意味深長的說:“干鐵路工務,不打無準備的仗,要熟知自己管內的線路狀態。”這幾年徐君謹記師傅的教導,每天用腳步丈量線路質量,“今年我要考高級工了,我對自己有信心。”徐君微笑說道。
當月光和頭燈為鋼軌鍍上銀邊,范仲龍輕撫著道尺,眼中既有不舍更有期許:“我這雙眼睛終會老花,但你們這群‘年輕刻度尺’正在成長。”望著正在測量軌距的徐君,他轉身走向下一個作業點,身影與綿延的鐵道線漸漸融為一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