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持續了這么長的時間,對于美國經濟來講也造成嚴重影響,特朗普在和中國貿易處于“僵持”階段,這時候,特朗普轉換思路想要拉一些盟友進入到經濟反華的一方。
剛開始就將目標對準日本,只是沒有想到,4月21日,中國警告之后,日本卻在4月26日透露消息,抵制美國的企圖,就算是特朗普親自下場也是難以獲得進展,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怎么突然陣前倒戈?
日本對中美兩國的依賴,從來不是一道選擇題。2024年,日本出口總額約108萬億日元,其中對美出口21.3萬億日元,對中國出口18.9萬億日元。
這兩個市場如同日本經濟的左右腿,砍掉任何一條都會“直接摔進ICU”。以日本支柱產業汽車為例,美國是日本汽車最大出口市場,但中國則是其零部件供應鏈的核心。豐田、本田等車企在中國的工廠每年生產數百萬輛汽車,其中30%的零部件依賴中國供應商。
若日本配合美國對華設限,這些車企不僅要承受美國25%的關稅打擊,還可能因供應鏈斷裂導致本土工廠停工。2024年,日產汽車曾因中國稀土進口受阻,被迫推遲電動車生產線,損失高達1200億日元。這種“兩頭挨打”的風險,日本根本扛不住。
半導體行業更是暴露了日本的尷尬處境,美國要求日本限制對華出口高端芯片設備,但中國卻是日本半導體材料的最大買家,占其全球份額的40%。
更微妙的是,日本自身在半導體制造領域已落后于臺積電和三星,若再被中美技術戰波及,可能徹底淪為“產業鏈配角”。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日本提供了另一層保險,根據協定,成員國間90%的商品逐步實現零關稅,日本對華出口的汽車零部件、精密儀器等產品直接受益。
2024年,日本對RCEP成員國出口額增長7%,其中對華出口逆勢增長5%。若日本按美國要求對華設限,不僅違反RCEP規則,還可能觸發其他成員國的集體反制。
比如澳大利亞已放話稱任何破壞區域自貿的行為,都將被視為背信棄義。這種情況下,日本寧愿得罪美國,也不敢賭上RCEP的經濟安全網。
美國曾試圖將日本拉入“反華經濟同盟”,甚至提出“提高對華關稅換減免”的誘餌。但日本官員私下坦言稱美國的算盤打得太響。
畢竟,中國商務部的警告早已擺在臺面上,任何犧牲中方利益的交易,都將招致對等反制。日本若敢踩線,不僅會失去中國市場,還可能被踢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圈一旦對日關上大門,其經濟損失可比美國那點關稅豁免嚴重多了。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表面是貿易戰武器,實則是他挽回國內支持率的救命稻草。2025年4月,其經濟政策支持率跌至43%,創下任期新低。
諾貝爾經濟學家聯名反對、民主黨前總統輪番炮轟、加州州長帶頭抗稅等等,內外交困下,特朗普急需一場談判勝利來證明自己不是關稅瘋子。
美國消費者對關稅政策的憤怒早已沸騰,2025年第一季度,進口汽車價格上漲18%,導致本土經銷商庫存積壓,牛肉和海鮮價格飆升,中產家庭餐桌上的牛排變成“奢侈品”。
更諷刺的是,美國制造業并未因關稅受益,反而因原材料漲價陷入困境。福特公司2025年財報顯示,其北美部門虧損23億美元,特朗普原以為“對等關稅”能逼迫盟友快速妥協,但現實卻是一地雞毛。
歐盟以“內部程序復雜”為由,將談判推遲到2026年,加拿大雖然象征性對中國鋼鋁加稅,但轉頭就被特朗普追加關稅,至于亞洲國家,韓國忙著應付總統彈劾危機,印度則趁機抬高對美國軟件企業的稅收,這種“集體拖延”讓特朗普的“關稅同盟”計劃徹底泡湯。
于是,日本成了他的“頭號目標”,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征25%關稅,直接掐住后者經濟命脈,要知道汽車業占日本GDP的8%。特朗普滿心以為能靠威脅逼日本就范,甚至親自下場與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談判,上演了一出“總統對部長”的荒誕戲碼。
日本首相石破茂早有準備,一邊喊話“不急于讓步”,一邊搬出“食品安全不能妥協”“安全問題不混談”等擋箭牌。
談判桌上,美方要求日本擴大進口美國牛肉、承擔更多駐軍費用,日方則打太極稱安全標準差異需要慢慢研究。最終,這場“不對等談判”除了約定“下次再聊”,幾乎一無所獲,就算是特朗普親自下場也是難以有進展。
日本的“倒戈”,離不開中方的強硬姿態。4月21日,中國商務部多次強調稱與虎謀皮,只會兩頭落空。這句話看似外交辭令,實則是給所有觀望國家的清醒劑,美國拉小圈子的套路早被看穿,在選擇之前要要掂量一下中國的重量。
要知道,中方手中最硬的牌莫過于稀土,全球90%的稀土加工產能集中在中國,而日本高科技產業對此高度依賴。2024年底,中國曾因釣魚島爭端短暫限制對日稀土出口,導致日本電子企業股價暴跌12%。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也在持續擴大,優衣庫2024年在華銷售額增長24%,無印良品甚至將全球總部遷至上海。更深層的底氣,來自RCEP的粘合力。作為全球最大自貿協定,RCEP成員國日韓、澳大利亞、越南等國家的產業鏈早已與中國深度綁定。
日本若按美國要求對華設限,等于親手撕毀RCEP規則,不僅信譽破產,還會被區域內伙伴孤立。更何況,RCEP框架下的關稅減免讓日本企業嘗到甜頭。
中日之間的非經濟紐帶也在發揮作用,2024年,中國赴日游客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為日本旅游業貢獻了4.3萬億日元收入,日本動漫在中國視頻平臺的播放量突破百億次,二次元經濟成為兩國年輕人的共同語言。這種民間好感度,讓日本政客在“對華強硬”時不得不掂量民意反彈的風險。
美國的“圍堵中國”劇本,演到2025年已然漏洞百出。日本的選擇證明:在全球化時代,經濟依存度遠比政治口號更有分量。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疼了盟友,卻沒能砸開中國的防線。
中方的警告和RCEP的規則,則為各國提供了“不選邊”的退路。這場博弈中,唯一清晰的結論或許是:試圖用冷戰思維解決貿易問題,最終只會讓自己淪為孤家寡人。至于美國何時能明白這個道理?恐怕要等到“關稅回旋鏢”把自己扎成刺猬的那一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