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4月26日訊(記者 王碧微)“今年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上海車展。”極米科技(688696.SH)車載負責人田峰在上海車展現場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公司有幾個定點項目在3月份、4月份量產,近期車載的生產基地一直在忙交付。
隨著車載業務開始大規模落地,越來越多的傳統消費電子產業鏈廠商出現在了上海車展現場。除極米科技外,江波龍(301308.SZ)、深天馬A(000050.SZ)、欣旺達(300207.SZ)、科大訊飛(002230.SZ)、華勤技術(603296.SH)等曾經主供消費電子品牌的產業鏈廠商們,已擁有了車載業務這一全新的業績增長引擎,“確實今年消費電子產業鏈的廠商更多了,我們也是第一次進入主場館。”科大訊飛展臺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
在上海車展現場,財聯社記者多方采訪獲悉,在2020-2021年大舉進軍車規級零部件的企業,大多已經在2023-2024年開始出貨,業務增長迅猛,但相較原業務,目前營收占比仍較小;由于目前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更為緊密,車規級零部件的驗證也在加快,“傳統的零部件驗證確實需要2-3年,但目前很多縮短至9-18個月。”華勤技術展臺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此外,在車載業務“內卷”加劇之后,分析人士認為,具身智能或將成為相關企業獲得新增長極的機遇。
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首次集體亮相車展
財聯社記者發現,車展正成為傳統消費電子廠商擴大行業聲量的重要舞臺。
存儲芯片供應商江波龍、SOC芯片供應商瑞芯微(603893.SH)等多家此前主攻消費電子領域的廠商告訴財聯社記者,這是公司第一次在上海車展搭建獨立展臺;以“果鏈”聞名的電池供應商欣旺達方面則表示,這是公司第一次進入主場館......
幾年前,由于國產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加之手機等傳統消費電子產品的增長無力,進軍新能源車成了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尋求增量的重要途徑。
群智咨詢(Sigmaintell)半導體事業部資深分析師陶揚告訴財聯社記者,傳統消費電子零部件廠商進軍車載電子產品有較強的優勢,一方面這些企業通常具有較大的生產規模和成熟工藝,能夠通過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成本控制經驗,可以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成本優化。
從本次車展的展品來看,產業鏈廠商的產品大多已經實現規模化應用,不少進入Tier1供應鏈。目前,產業鏈的發展階段更多的是從“進軍車載”向“豐富產品矩陣”這一更高維度邁進。
江波龍汽車市場總監王作鵬在車展現場告訴財聯社記者,公司在2020年正式推出車規級eMMC產品,然后開始和主機廠、Tier 1不斷尋求合作。在過去的幾年中,公司產品覆蓋了eMMC、UFS、SD&SSD等主要領域,本次車展上,公司還推出了車規級LPDDR4x,“目前市場上能做車規級LPDDR4x的公司并不多,這款產品的推出也是我們的突破。”
(江波龍車規級LPDDR4x的參數 財聯社記者攝)
深天馬A是國內最早進軍車規級領域的顯示廠商之一,近年來,汽車智能化的興起讓公司受益頗多。本次車展,深天馬A發布了CMS電子后視鏡系統與OLED軒轅曲面座艙顯示兩大創新產品,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矩陣。同時,公司還展示了目前較領先的MicroLED HUD顯示產品。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產品在和一些車廠進行概念創新,上車或需等到2028年以后。
(深天馬A展出的MicroLED HUD 財聯社記者攝)
國產SOC芯片廠商瑞芯微此次展出了智能座艙、車載音頻、車載視覺及AI技術四大核心領域產品,瑞芯微展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此前公司的車規產品以后裝為主,類似于車載主控芯片等前裝的芯片產品目前上車大約有兩三年。“今年我們還會推出車規級的算力芯片,目前市場上還是海外廠商為主,具體上車時間得看車廠的節奏。”
(瑞芯微的智能交互芯片 財聯社記者攝)
陶揚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國產消費電子產業鏈廠商的產品中,顯示屏、智能座艙芯片、存儲芯片、精密結構件等上車進度較快,部分高端模擬芯片和電源管理芯片等產品進度較慢。
除了“國產化”帶來的需求外,一些新興的市場需求也給傳統消費電子產業鏈廠商帶來了機遇。
如車載投影產品。本次車展,極米科技展出了一機多投座艙投影、天幕投影和側窗投影三款產品。田峰告訴財聯社記者,公司于2024年正式進軍車載投影,目前已擁有8個定點項目,預計車載業務將在今年上半年帶來營收。“相較于傳統顯示產品,車載投影具有占地面積小、投影面積大、對投影產品材質要求小等優勢。”
(極米的車內投影 財聯社記者攝)
科大訊飛展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此前公司一直有供應汽車的語音識別功能,但隨著大模型的興起,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訊飛星火大模型開始“上車”,已落地奇瑞、廣汽、長城、長安、大眾、江淮、一汽、日產等車企16款量產車型,大模型上車進入密集量產階段。 “今年是我們第一次進入主展館。”科大訊飛展臺工作人員表示。
車載業務進入“回報期” 產業鏈開始探索新可能性
“江波龍最開始花了三年時間才敲開一家主機廠會議室的門。”王作鵬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進入車規存儲市場真的是非常難,幸運的是我們做到了。現在有了合作基礎和信任,產品的驗證會快很多。”
車展期間,多位受訪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此前一直以“驗證時間長”著稱的車載零部件領域目前驗證時間正在縮短。
陶揚表示,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目前的汽車產業中,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更為緊密,車企會提前介入零部件的研發過程,減少后期因兼容性問題導致的驗證修復周期延長;其次,智能汽車的快速發展對車規級零部件的需求急劇增加,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也在盡可能縮短驗證時間。
“但縮短時間并不意味著會存在安全隱患,因為車規標準本身并未降低,對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有的要求仍然嚴格,在縮短驗證時間的過程中會通過加強研發投入、優化工藝、提高質量管控等方式來確保產品符合車規級標準。”陶楊說。
隨著車規產品的大規模導入,加之產業驗證期的縮短,車載業務已經成為零部件廠商們的重要業績增長極。
根據深天馬A官方公眾號,2024年,公司面向國際頭部整車廠的汽車電子業務實現了大批量交付,新能源市場的份額快速增長,同時, tier1 客戶份額也穩步提升,共同帶動了天馬車載顯示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40%;傳統聲學廠商共達電聲(002655.SZ)2024年汽車及工業應用業務表現突出,營收6.13億元,占比50.72%,同比增長26.87%;傳統光學廠商歐菲光(002456.SZ)2024年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收24.00億元,同比增長25.73%。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受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速放緩、產業競爭加劇影響,部分零部件廠商的車載業務增速也開始放緩。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國內廠商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競爭力及不可替代性,如在一些目前國產化較低的領域尋求突破。目前,高算力車規芯片所需求的先進制程領域仍由非大陸廠商占據主要市場,根據群智咨詢(Sigmaintell)數據,2024年臺積電在車規級ADAS芯片領域代工份額占比超過90%。
陶楊認為,在此方面,國產設備廠商可以通過加大對光刻機、刻蝕機等關鍵設備的研發投入尋求突破。此外,芯片設計商與車企、科研院所等共同開展車規級芯片研發也可能是一個突破口,如設計公司提前介入晶圓廠的工藝開發,根據車規級芯片的需求定制開發工藝平臺,而車企在芯片設計階段提供應用場景和性能要求等確保芯片合規。
對于產業鏈而言,陶楊認為,下一個頗具潛力的增長賽道可能是具身智能機器人。
“近年來AI技術的迅速發展為具身機器人提供了具備強大的類人智能思維和行動的可能性,在制造業、社會服務等應用場景具備豐富的遐想空間,例如一些高危工業活動,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勞動力,可以大幅降低事故風險;在家庭生活中,用于處理繁雜事務以解放人類時間。而人形機器人與智能汽車極為類似,都需要通過傳感器硬件和高算力芯片、域控制器等來實現對環境的感知和行為決策,相關產業鏈廠商可快速將這些技術遷移到人形機器人領域實現應用。”
目前,包括領益智造(002600.SZ)、藍思科技(300433.SZ)、奮達科技(002681.SZ)等在內的不少傳統消費電子供應鏈廠商,已開始在具身智能領域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