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4月27日,由上海歌劇院與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制作的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將作為上海西岸大劇院的正式開幕演出,在大劇場上演。重排后的《義勇軍進行曲》縮短演出時長至2小時左右,在故事性和音樂性上都有提升。
歌劇《義勇軍進行曲》演出海報
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由孟衛東作曲,劇作家游暐之編劇,導演廖向紅執導。該劇以歌聲講述國歌誕生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以田漢、聶耳、夏衍、司徒慧敏、許幸之等進步青年為代表的左翼文藝工作者群像,生動演繹了《風云兒女》及其孕育的 “風云歌曲”。
該劇自2023年首演后,走進了各種專業劇場、學校甚至社區,在全國各地演出場次已達46場,文藝黨課共22場,觀演人次超過4.5萬,所到之處好評如潮。本著“打造精品”的理念,在演出過程中,主創團隊不斷收集觀眾反應和專家意見,對劇作進行修改打磨。
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劇照(資料圖)
“重排后的《義勇軍進行曲》戲劇性和音樂性都有了進一步提升。”廖向紅表示,作為一個歌劇作品,《義勇軍進行曲》用音樂來敘述故事,重排過程中,主創團隊重新逐字逐句對劇本進行了推敲,讓劇本更為精煉,同時在作曲上也做了一些調整,讓音樂更加好聽。“觀眾最為直觀的感受是,我們的演出時長從原來兩個半小時調整到了兩個小時,演出更緊湊,節奏也更為起伏跌宕,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
廖向紅認為,《義勇軍進行曲》講述了國歌的誕生,是一部應該多多上演的作品,不僅要走進大劇場,還應該走進各種類型的劇場,走到群眾中去。“這次,我們在舞美上還做了一個適合中小型劇場演出的版本,在燈光布景、多媒體設計上都做了一些調整和優化,以確保演出既能走進中小型劇場,同時又確保其演出質量。”
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劇照(資料圖)
在徐匯區,田漢雕像、聶耳音樂廣場、夏衍故居、《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樓)等紅色地標,串聯起獨特的 “國歌誕生之路”。在創作過程中,編劇主創多次前往徐匯實地采風,將聶耳在百代小樓的辦公桌搬上舞臺,實現實景重現,讓靜態藏品“活”在戲劇舞臺,讓歷史與現代有了更深的連接與呼應。
上海歌劇院演員李新宇在演出中飾演聶耳,他告訴記者,多個紅色場館的學習采風,創排時融入角色,與角色的精神交流,讓自己對《義勇軍進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創作出《義勇軍進行曲》時,田漢、聶耳、夏衍等都不過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但是他們在民族危亡時,能挺身而出,發出振聾發聵的民族呼聲,他們的愛國情懷,他們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值得同為藝術工作者的我們學習。”
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劇照(資料圖)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我們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重排歌劇《義勇軍進行曲》,意義深遠。”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趙蕾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新時代新征程,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需要《義勇軍進行曲》這樣能更好地凝聚人心的歌聲唱響,“通過觀看歌劇,了解《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始末、歷史背景,了解歌曲背后那群充滿愛國熱情的年輕人,會給予我們當代年輕人以更好的啟迪。”
據了解,歌劇《義勇軍進行曲》將在上海西岸大劇院連演三場,上演至4月29日。
記者:王永娟、陸海捷
編輯:邱彩紅
校對:耿潔玉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