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劉伯承和徐向前同為開國元帥,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徐向前卻只了擔任劉伯承的副手,這未免讓很多人產生疑惑。
其實在戰爭時期出現這種職級差距,也并不能說明什么,這件事的背后還有另一層含義。
部隊整編
1936年年底,西安事變被和平解決以后,也意味著國共合作有了初步眉目。現在擺在紅軍眼前的,就是如何重新整編這支剛經歷過長征的悲壯之師。
經過雙方多輪談判,蔣介石始終不肯讓步,堅決只給紅軍三個師的編制。
在這之前,早已順利會師的徐向前為了打通聯絡蘇聯的道路,已經奉命組成西路軍再次向新疆方向突圍。
由于反動軍閥“馬家軍”的瘋狂阻擊,西路軍缺彈少糧,實在是很難突圍出去。到最后返回延安時,徐向前的西路軍已然損失慘重,在孤軍奮戰四個月以后,最終還是兵敗祁山。
所有人都明白西路軍的不易,毛主席也給予了很大寬慰。但從絕對理性的角度來看,西路軍的兵敗無疑給后面紅軍整編造成了阻礙,同時也也不利于徐向前在軍中的地位。
果不其然,無論雙方如何談判,蔣介石始終都不愿意多給一個師的編制。如果能再多一個師,可能徐向前也能獨立帶領一支隊伍擔任師長。只可惜現實就是這樣。
為了更方便展開工作,再加上徐向前和閻錫山是同鄉,熟悉山西的地理情況。中央便安排劉伯承在原四方面軍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擔任129師師長;由徐向前擔任副師長,并配合周恩來等人做閻錫山的工作。
對徐向前來說,繼續留在老隊伍里也算是很不錯的安排。并且在后續的抗戰過程中,徐向前的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只是雖然徐向前能接受這個安排,劉伯承卻有些犯難。工農紅軍時期,兩人都是各自隊伍的指揮員,可經過這么一整編,徐向前卻變成了自己的副手。
當時129師的政委張浩身患重病,無法再指導工作,劉伯承就想到讓徐向前來接任。
一方面徐向前可以繼續留在129師;另一方面師政委又是自己的搭檔,和自己平級,不會讓人覺得虧待了徐向前。
于是抱著這個想法,劉伯承向中央提交了建議:由子敬接任政委如何?
毛主席等人又怎么會看不出劉伯承的心思,但考慮到實際情況,于是便給回絕了。
后來我們也都知道,“劉鄧大軍”,自然是鄧小平擔任了師政委的職務。那么為什么不讓徐向前接任呢?
這是因為雖然當時我軍只取得了三個師的編制,但以后如果要繼續擴充,徐向前就成了合適的人選。
其次是當時的中國軍隊非常需要能帶兵打仗的將領,畢竟日本侵略者就在眼前,比起執政軍務,徐向前更應該發揮他在戰場上作戰的優勢。
從我們后來者的角度去看,也正是徐向前沒有擔任師政委,才有了后來他在戰場上的傳奇。
“布衣元帥”徐向前
事實證明,上級沒有讓徐向前擔任師政委是一個十分高瞻遠矚的抉擇。
雖然徐向前當時是副師長,可所有人都沒有把他當副師長看待。在太行山一帶打游擊時,從軍十多年的徐向前在山地作戰這一塊可謂是駕輕就熟。
隨著太原陷落,大量日寇涌入山西、河南一帶,徐向前就憑借著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帶領129師先后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殲敵7000多人。
后來到了河北以后,雖然沒了可以依托的山地,但徐向前深刻明白,只有真正讓老百姓們成為浩瀚的人民大軍,才能真正發揮游擊戰的精髓。
因此我們就能在史料中看到,那時候的徐向前經常親自下鄉調查當地的民情,和老百姓們聊天談話,鼓舞大家不要被日本侵略者嚇倒。
徐向前日常生活很簡單,又沒什么官架子,一口山西話讓人第一印象就覺得這人很好接觸,“布衣元帥”的稱呼也是這么來的。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由于抗戰初期我軍的結構比較復雜,明面上有三個師的正規軍,但下面還有各個地區的游擊隊、縣大隊、區小隊、民兵等等,雖說給了日寇很多阻礙,但權責不明確也會帶來很多不便。
看到徐向前在冀南地區做出的成果后,上級又將其調到山東,讓徐向前統一指揮山東各部隊,擊中抗日武裝力量。
徐向前也沒有辜負期望,在山東接連打了幾場硬仗,有效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并且統一了各民族的抗日積極性。
以至于就連當時的日軍,都誤把徐向前當成了山東抗日武裝的最高負責人,將山東八路軍稱為“徐向前集團”。
后來徐向前也將這段時間的游擊作戰經驗總結了起來,寫了很多軍事題材的著作,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提升了當時的抗日力量,也為后人提供了借鑒依據。
從這件事里就能看出,真正有能力的人無論從事什么職位,最終都能發光發熱。而毛主席的知人善任,也是這些徐向前這些開國將帥們最好的伯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