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娣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你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你沒有去實施,那恰恰證明這個世界還有許多你期待的美好……主角們一開始都是默默無聞、歷經磨難的,但他們從不妥協,一步步向前,最終成為萬眾矚目的主角。你也可以站在人生舞臺的中央閃閃發光。”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水布埡鎮長嶺初中學生小梨(化名),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回信。在此之前,經歷父母離異和成績低谷的她幾度想輕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嘗試將內心積壓的委屈以書信的形式放進支教老師組織的“心動力”郵筒。這封回信像一場遲來的春雨,讓她淤塞的情緒一瀉而下,丟進了大山的泥濘里。
這是“心動力”系列項目開辦的第五年。
2021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心理科學與健康研究中心的老師被正在此處授課的研究生支教團請進了長嶺初中,在團恩施州委的共同推動下,與該校簽訂一份志愿服務協議,雙方希望以高校專業心理教育資源對接山區實際需求,為農村學生提供心理疏導、情感支持和成長指導。
這里的孩子“異常乖巧”
“巴東的山水間,有許多令人心疼的角落。”
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第22屆研支團成員韓鵬寫在回憶文章里的一句話。2020年,他從學校一路向西來到巴東,經歷的第一道考驗是高山極寒的天氣。班上的學生們幾乎對凍瘡習以為常,有的傷口化膿、流血了,孩子們選擇了默默忍耐。韓鵬忍不住跑到鎮上買了一支凍瘡膏,悄悄塞給了凍傷最嚴重的孩子。
更讓他心疼的是,這里的孩子“異常乖巧”。很多學生背后承載著家庭破碎、經濟困難、學業緊張等壓力,但他們好像從不埋怨,也不傾訴,只是看起來并不快樂。
韓鵬曾在學院擔任心理健康協會會長。眼前,孩子們“普遍的內向”引起了他的警覺。2021年春天,他來到母校心理科學與健康研究中心,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20余年的劉陳陵副教授坦言:“鄉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棘手,他們缺乏心理教育資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心理科學與健康研究中心迅速組建長嶺初級中學工作團隊,聯合5名心理學專業骨干教師,多輪篩選大學生志愿者。具備入選資格的必須是研究生,獨立完成過至少8次團體輔導,并在校內咨詢中心有半年以上實習經驗,最好具備唱歌、跳舞、繪畫等技能,喜愛并擅長與中學生打交道。
經過多輪商討、完善,心理學系與在巴東支教的研支團、校方一起設計的各項活動指南最終定稿,以重點服務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為主要設計理念的“心動力”項目應運而生。
“心動力”成長夏令營是項目每年開展的第一個活動。
2021年7月,團隊22名師生帶著首屆成長夏令營走進了長嶺初中,共吸引當地132名學生參與。夏令營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引,涵蓋科普教育、心理團輔、戶外活動、音樂鑒賞以及藝術療愈5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專業的心理學理論作為支撐。
“很多孩子剛開始不愿回應我們,但慢慢會融入集體、放開身心,在最后展演的時候表現得非常主動。”團隊指導老師周春燕副教授回憶說。
除夏令營外,“心動力”燈會、“心動力”課堂、心動力”心理健康普查等活動共同構成了“心動力”系列項目的完整體系。
其中,“心動力”郵局搭建跨時空對話通道,引導孩子們通過匿名信件傾訴成長困惑。
一封信何以成為青春期的“擺渡船”
“人生除了學習還有什么意義呢?”
“人孤獨好還是有朋友好呢?”
“我這個年紀談戀愛合適嗎?”
孩子們自愿將信件放進“郵筒”,研支團成員負責收集和投遞信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心理學研究生則提供專業的回信支持。
信件中,孩子們常常會寫下在教室角落里發酵的心事,會詢問“哥哥”“姐姐”怎樣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會傾訴來自家庭、學業或朋輩的壓力,會描摹精彩卻不那么清晰的未來圖景……“我接受所有信中孩子們向我呈現的自己的樣子,這代表著他們對我的信任,寫信本身也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我們選擇尊重并理解他們的一切想法。”團隊學生骨干、2023級心理學專業研究生鄧嘉淇說。
在長嶺初中校園里,每次當支教老師走向講臺,將一沓信封攤開,教室里瞬間“哇”聲一片,“我的到了嗎”“有我的名字嗎”……
“我遇到過解答不了的問題。”鄧嘉淇坦言,曾經有一封信只有寥寥幾句,卻讓她忍不住淚水上涌,“一時不知道我能夠做些什么”。
鄧嘉淇及時求助師姐,在回信中寫下了一些可行的建議。每當這種時候,心理學系的老師也會對來信中的特殊問題進行專題討論,確保回信專業、科學、溫度兼具。
明信片、彩筆、籃球等有時會成為“驚喜附件”,和回信一起抵達。
“給珠峰量身高的測繪專家”陳剛教授曾受研支團邀請來到長嶺初中校園,既為孩子們帶來“攀珠峰、征北極、闖南極、探南海”的“一線歷險記”,又向學校贈送了帶有南極紀念郵戳的明信片。
在一封封回信里,孩子們讀到了專業的幫助、溫暖的撫慰。隔著信紙,他們不知道的是,自己也在悄然間治愈著回信的人。
“天天開心,開心至上。”看到這8個字時,志愿者張姚感覺一股莫名的力量也正在向她的心間注入動力,盡管寫信人透露出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但字里行間仍然充滿熱情和希望。
身為2023級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她如今已成長為“心動力”郵局項目的學生負責人之一。她常常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煩憂,也開始深入思考自己與專業的關系。她直觀感受到:“仍然需要在廣闊而真切的實踐中積累經驗、磨煉本領。”
如果說一封封手寫信是為孩子們按時定制的“心靈創可貼”,那么研支團的老師則隨時充當著“心靈體溫計”的角色。他們承載了大量的觀察、溝通、銜接和疏導工作,也更為直接地參與孩子們的成長。
鄉村中小學心理教育“破冰”需要家校協同
2024年7月11日這天,長嶺初中的教室里擠滿了來聽課的家長。
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心動力”項目團隊邀請,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楊麗醫生來到這里,開展“家長如何與青少年溝通”心理講座。講座結束后,家長們涌向講臺,紛紛向楊麗詢問遇到的親子溝通問題。
“我們需要醫療資源輔助科普,以改變家長觀念。”這是周春燕副教授在組織“心動力”系列活動中的直觀感受。她發現,很多鄉村孩子的心理負擔源于家庭,要解開心結需要家長們的配合。但事實上,家長們往往認為“不生病、成績好”就是健康,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也不認為這是生病的表現,有時甚至會“反向加壓”。
每年夏令營開展期間,“心動力”團隊的老師和研究生晚上都會召開組會,討論每個班的具體情況以及復雜個案。團隊成員還會與長嶺初中校長孫長武、任課教師一起走村入戶,與家長促膝長談,在其中發現了部分有抑郁,甚至輕生傾向的學生,勸說家長重視并送往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
除此之外,“心動力”團隊的心理學系老師為水布埡鎮各中小學校負責人、教師帶來專題講座,教大家科學識別、密切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細節。
孫長武說:“我們的統計資料顯示,主動求助的學生比例從原來的不到20%漲到了50%以上。接下來,我們想繼續通過家訪,慢慢讓家長明白,孩子們心理健康和考試成績一樣重要。”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委、心理科學與健康研究中心與長嶺初中共同努力下,一間心理咨詢室在校園內落成,校方組織相關負責教師定期赴教育局接受培訓。
但在雙方看來,這些遠遠不夠。鄉村心理教育師資短缺、當地教師和家長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仍有提升空間、孩子們對自我心理情況認知不到位等問題亟待解決。
這場守護心靈的接力賽,正在書寫更溫暖、更長久的續集。
中國青年報武漢4月2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