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叩開園中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的大門,門后藏著遠古的呼吸與當代的凝望。
這生命凝于石。從435件到8000余件,不是簡單的數字累加,近萬塊化石如星河般垂落于“一主四專”五大展區,那里埋藏著時間的密碼,是生命跨越億年的信箋。
“化石王國—熱河生物群”主展廳里,那些沉睡的翼龍羽骨、遼寧古果的花瓣、狼鰭魚的脊椎,在展柜中蘇醒成一個立體的史前世界。全息投影的弧幕上,1.2億年前的朝陽大地正被重新勾勒:森林在虛擬的風中搖曳,翼龍掠過湖面,驚起一片漣漪般的魚群。這不是標本的陳列,而是生命的復調。
龍行天下展廳陳列著喀左暴龍等珍貴的恐龍化石,其中,遼寧巨龍體長達15米、重9噸,是目前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大個體恐龍化石。
此地山河,一眼望穿億年光陰;此間故事,寫盡生命崢嶸。穿行于龍行天下—恐龍廳、從龍到鳥—鳥類起源廳、朝陽花開—被子植物廳、獸影追蹤—哺乳動物廳,駐足,凝望,思考——
仿佛看見時光在玻璃展柜內外對流。恐龍統治陸地的時代里,朝陽是它們最后的樂園;而今人類的凝視,讓這些霸主以謙卑的姿態重歸故土。
恐龍的皮膚怎么形成化石的?
羽毛是什么顏色的?
它們又是如何撫育幼崽的?
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
游客在欣賞中華龍鳥化石。這一化石的發現是100多年來恐龍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對研究鳥類起源及恐龍的演化等都有重要意義。
中華龍鳥的化石被裸眼3D技術賦予了血肉,它奔跑的瞬間被凝固在時空中,絲狀羽毛的紋理清晰如新。周忠和院士研究的最原始鳥類之一——熱河鳥滑翔的軌跡,恰與窗外鳳凰山巔盤旋的蒼鷹疊影。
手指(或腳趾)退化、肩臼窩朝向改變、腕骨的演化、從滿嘴利齒到喙尖無齒……恐龍向鳥生物演化的秘密一一鋪陳。
達爾文曾因被子植物的突然繁盛而困擾,而朝陽的巖層給出了答案:在遠古花園里,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十字里海果與網翅虻科化石彼此凝望,演繹著花朵與昆蟲協同演化的生死契約。
這座城市總在上演奇妙的生命寓言:億萬年前,世界上第一朵花在此盛開;今日,朝陽人正以化石為舟,載著“中華花鳥源”的榮光,駛向文旅融合的藍海。
這面巨型植物化石墻,展現由蘇鐵、蕨類和其他裸子植物共同構成的侏羅紀時期森林景象。
光線浸染著“獸影追蹤”的夯土墻面,遠古氣息撲面而來,尋找我們人類更古老的“祖先”——哺乳動物,從這里開始。巨顱獸“靜臥”在那里;被稱為“屠龍勇士”的爬獸正在捕食鸚鵡嘴龍幼崽,它的獠牙與獵物的掙扎被永恒定格;猛犸象、披毛犀“蹚過”冰河時期緩緩走來……
地質長廊外部造型宛若巨型凌源潛龍,站在穹頂之下,恍惚間聽見遠古的鳥鳴穿透時光褶皺;建筑體內,修復后的3000平方米地層剖面如展開的巨型竹簡,展示著滄海桑田的變遷;新增的宇宙科普區正用投影演繹著生命是如何進化繁衍的。
這座“涅槃重生”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正以白堊紀的密碼為經緯,編織著朝陽大地的精神圖騰——既鐫刻著生命演化的史詩,亦映照著城市文明的重構。
出自朝陽市北票的禽龍化石,身長9至10米,高4至5米,是目前同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件。尤為珍貴的是,其腹部還保留了部分軟組織。
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的“前世今生”
今生看點
去年5月4日,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全面提升改造工作啟動;10月8日,正式閉館撤展,開始施工。今年4月20日,全部工程完工;開放時間擬定于4月27日。
重新開放后,館內化石展品數量從改造前的435件增至8000余件,涵蓋魚類、兩棲類、恐龍、鳥類、哺乳動物等20個生物門類,形成國內規模最大的化石倉儲式陳列體系。
新增4個專題展廳:恐龍廳、鳥類起源廳、被子植物廳、哺乳動物廳,并設置藝術長廊、研學教育區等配套功能區。
展館功能布局優化,改造升級展區4735平方米,新增展區2519平方米,總使用面積達13186平方米。
展廳內,以復原模型對應化石標本的形式序列地呈現了從龍到鳥的演化歷程。
前世榮耀
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2007年9月向公眾開放;
2009年5月,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被命名為首批“資源保護類”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2022年4月,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自然資源部科普基地名單。
技術人員正在仔細核對展柜里短吻長頸型化石展品,展出的凌源潛龍是在水里生活的一種爬行動物,也叫水生蜥,屬于離龍類。
來源:遼寧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