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時年99歲。母親的音容笑貌縈繞在我們的心中,久久不能離去。
▲1974年全家團聚合影,前排左起:錢正英、黃辛白;后排左起:黃惟清、黃惟洪、黃惟匯。
求學經歷
母親祖籍浙江嘉興,1923年出生在上海。我外公是20世紀初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系的研究生,回國后,成為一名工程師。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外公的工作并不穩定,母親全家隨他輾轉武漢、南京、上海多地。外公的六個子女中,母親排行老三,自幼功課優異,特別是數學成績非常好。外公期望母親將來要做中國第一個女工程師。幾次轉學,幾乎每轉一次學母親就跳一級,在上海考入大同大學時母親只有15歲。
考取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后,母親離實現女工程師的理想越來越近了。但是全民族抗戰的爆發,改變了一切。國民黨消極抗日的態度,讓母親等青年學生非常失望,她在大學加入了中共地下黨,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007年,香港大學授予母親名譽博士學位,母親參加授銜儀式時,港大的一位副校長非常好奇地問母親:以你的家庭背景,怎么會參加共產黨呢?母親以一句玩笑回答:這應該問問美國政府,他們對中國的政策為什么把我這樣的人都送到了共產黨隊伍里呢?
戰爭年代的鍛煉
1942年,由于大同大學一位外圍組織的學生被捕,黨組織決定有可能暴露的五位學生黨員緊急撤離,我父母親都在撤離名單中。
母親他們輾轉到了淮北解放區新四軍四師的駐地。本來還要去新四軍軍部報到,但是四師向軍部提出淮北很需要知識分子,希望他們留在四師。師長彭雪楓和他們分別談話,并堅定地對母親說:等革命勝利了,我們一定讓你去當工程師!
1943年夏天,淮北大堤多處決口,農村受災嚴重,農民流離失所。雖然緊鄰日偽占領區,淮北區委和行政公署還是決定不顧危險在1944年汛期到來之前,搶修蚌埠至臨北長達80華里的淮河北岸大堤。因為母親是學土木工程的,被調去負責技術工作。
那一段經歷非常艱苦,母親他們不僅白天要施工,晚上為了防止日偽軍偷襲,還要后撤幾里地宿營。吃不飽肚子,經??可徟汉图t薯充饑。最困難的時候,部隊只發一些炒麥粒,要找老鄉討一把鹽粒才能咽下肚。
1944年淮北大堤如期修復,在慶祝竣工的時候,母親興奮地寫了《烽火搶修淮堤》的小詩:
夕照映遠山,大堤臨長淮。
足下黃水去,天邊白云來。
躍躍女兒志,浩浩祖國懷。
笑指對岸敵,中華屹然在。
抗戰勝利以后,母親到淮陰任蘇皖邊區政府水利局工程科長。解放戰爭開始后,母親隨部隊撤到山東,任華東軍區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長,負責為部隊修路架橋。
▲1946年錢正英在淮河大堤
1947年,國民黨全面進攻失敗,轉為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是國民黨重點進攻的區域之一,母親擔任華東野戰軍前方工程處處長,參加了孟良崮、南麻、臨朐等戰役。
在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以后,有一天陳毅司令員在一個場院上給干部作報告說,你們要做好準備,勝利比你們想象的來得更快!母親說當時他們聽了,很多人還都不太相信。沒想到很快迎來了濟南戰役的勝利,這是華東野戰軍第一次占領省會級大城市,并且馬上面臨接管和管理大城市的新形勢和任務。母親沒有等到淮海戰役,也沒有等到建立第一支工兵部隊,就接到新的任務:接管黃河河務局,任河務局黨委書記兼副局長。這一年她24歲,又一次回歸水利工作,從此再也沒有離開。
母親上任以后,與局長江衍坤密切配合,整頓健全了河務局和沿黃10個縣黃河修防處的黨組織,充分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圓滿完成了修復黃河大堤,確保兩岸交通和安全的任務。
又紅又專的女部長
1950年春,母親奉調到上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時年27歲,被人稱為“黃毛丫頭副部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水利部的任務非常繁重。1950年夏,安徽遭遇嚴重水災,毛主席指示周總理“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導淮計劃,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1951年初,毛主席又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流域治理工程,也是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950年冬天,華東軍政委員會調母親兼任在蚌埠新成立的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副部長。
她到任后,和水利前輩、治淮委員會工程部長汪胡楨密切配合,統籌豫、皖、蘇三省的治淮工程,編制了《治淮方略》,修建了新中國第一座大壩—佛子嶺水庫和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潤和集分水樞紐工程。
▲1951年在全國婦聯招待會上,錢正英(左)和鄧穎超合影,右為治淮勞模李秀英。
1952年11月,母親奉調入京,擔任水利部副部長,成為新中國最年輕的省部級領導。1958年水利部和電力部合并,她擔任水電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74年擔任水電部部長,1988年卸任,在部長、副部長崗位上工作了36年。
在這36年中,母親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干部,成長為經驗豐富的專家型領導,她不僅參加了這段時期大多數流域規劃和重大決策,而且一些重大工程也留下了她的足跡。特別是在發生重大疑難問題時,她總是深入一線,鉆研關鍵技術問題,聽取不同專家意見,果斷作出判斷和決策,在水利電力行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
1967年10月,黃河上游的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劉家峽大壩建成,下閘蓄水。很快就發現左岸導流洞關不死,漏水,水流逐日加大,最終沖毀了導流洞的邊墻和底板。采取補救措施均未奏效,到1968年1月,確認蓄水失敗。工程事故驚動了中央,周總理直接過問事故的后續處理問題。
1968年2月8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業務小組會議,周總理提出要母親負責劉家峽事故處理。母親和主管電力的杜星垣副部長按周總理指示直接奔赴劉家峽工地,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步行幾里地到工地研究事故的處理辦法。
經過調查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及老工人集思廣益比較各種辦法以后,母親果斷拍板決定了新的封堵方案。他們首先澆筑了一個630立方米的巨型混凝土六面體,利用爆破沉到導流洞的入口,再拋投石料沙石填埋堵死。20天以后,入口封堵成功。但是出口處的河水倒灌,土石圍堰無法阻止滲漏,洞內大量積水無法排除。母親創造性地提出:在導流洞內修造一道砂壩,減少滲水量,最后集中水泵把水抽干。這個方案實施以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杜星垣部長稱贊:這才是活學活用毛主席哲學思想!
1968年10月,在第一次下閘蓄水失敗一年以后,劉家峽再次“正式蓄水”成功,母親終于完成了周總理交予的“一定要把洞子堵牢靠”的艱巨任務。消息報告周總理以后,總理感嘆地說了一句:“培養一個女部長不容易,又紅又專的就更少了!”
院士本色
1997年,母親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后,她把這個當成一種責任和壓力,要為國家為人民作出更多的貢獻。從1999年到2011年的12年時間里,她牽頭組織幾十位院士、數百位專家開展了“水資源系列”六大專題的戰略咨詢項目,在工程院開創了國家發展戰略研究的新領域,國務院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肯定,為此,2000年、2014年她分別兩次獲得光華科技獎工程獎和成就獎。
▲2002年11月,錢正英(前左)率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質量檢查專家組在三峽建設工地檢查工程質量情況。
母親和兩院院士、著名水電工程專家、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光斗先生領銜策劃了水資源項目研究。他們聯合了17位院士在1998年提出了項目立項建議。張光斗推薦母親擔任組長,他自己擔任副組長。他們根據不同研究領域,設立了8個課題組,共計邀請了43位兩院院士,300多位專家學者加入了研究團隊。后來隨著課題的轉變,團隊又增加了一些大專家。但是把這么多專家團結在一起,共同配合工作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母親發揮多年當領導的經驗,對所有的課題組組長逐一登門拜訪,虛心求教。通過深入交談,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在隨后的工作中,他們對母親平易近人的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嚴肅認真的科學精神都非常認可和敬佩,李東英院士曾經評價說:“她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這是我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在她身上有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許多院士都非常贊成這樣的評價。
母親在院士團隊里,既不是掛名的項目領頭人,也不是僅僅聽匯報作決定的領導人,她與課題組的組長和團隊成員深入地交換意見。對每個課題組的報告,母親都要逐字逐句地閱讀和修改,不了解的問題她都要刨根問底地問清楚、搞明白。她自己親自擔任綜合組的組長,綜合報告都是她自己起草,連秘書都不用。在內部討論會上,她不以領導自居,而是以平等的態度開展討論。她注意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修改自己的意見,采納別人的正確意見。錢易院士曾經就環境保護問題在會上和母親公開爭論過,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母親會后主動找她交換看法,討論問題。而且這之后母親對水污染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說道:錢易院士是我在水環境領域的啟蒙老師。
在這12年當中,她不僅對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向國務院提出許多深刻的有遠見的建議和諍言,也和許多院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尊重。2001年她給工程院的同事特意寫了一句話:“一個科學工作者應當通過工作中的嚴格科學性來體現對人民的忠誠?!彼宰约旱囊簧崿F這樣的要求。
【本文選自《百年潮》2023年第7期。文字有刪減。作者系錢正英子女。黃惟匯,北京回龍觀醫院原黨委書記;黃惟洪,北京外企服務集團退休干部;黃惟清,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原院長?!?/strong>
統籌:李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