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神童詩·四喜》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背景下,為朝廷選拔有識之人的主要途徑,雖以當前的眼光來看,科舉制度確有其不容忽視的弊端,但截止清朝廢除科舉制,科舉制度已在中國,被沿用一千兩百多年。
不可否認,科舉制度為統治階級,貢獻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我們熟悉的蘇軾、蘇轍以及清代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等,皆由科舉制度成功入仕,并于朝政上貢獻出雄韜偉略。
然而,科舉制度作為普通人唯一的入仕方式,實際上還有很多優秀的普通人,難以出頭。
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接連科考落榜三次,所幸被當朝宰相賞識文采,得以入仕,“在世華佗”李時珍曾在14歲中秀才,但之后的科舉之路坎坷重重,同樣先后落榜,最終轉而學醫。
事實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科舉制度的弊端,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與制約,已經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那么,那些科舉落第的人,都選擇了怎樣的道路呢?
有的人堅持不懈參加科舉,譬如范進一般堅持一條路走到底,有的人,則選擇了另外的人生路。
在歷史上,有這樣三個人,他們本躊躇滿志,一腔抱負,但均接連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打擊與折磨,最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將國家搞得天翻地覆。
他們都是誰?又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黃巢
在《水滸傳》中,宋江被刺配到江州時,一次酒后在潯陽樓墻壁上題了反詩:“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大意為,如果將來有一天我的志向能夠得以實現,我會嘲笑黃巢,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
宋江所謂的大志,是報效朝廷,而等到那時,他才有能力取笑黃巢,似乎在宋江眼中,帶領農民起義的黃巢是個可悲之人,因為他素有滿腔抱負,卻走了一條歧路。
黃巢,是唐末重要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他從小擅騎射,身手姣好,但與此同時,他更大的天賦,則表現在文采方面。
黃巢四五歲便能做詩對詩,復雜繁瑣的書籍,他也只需要看兩遍,便能夠背出來。
黃巢,儼然就是一個小神童。
他飽讀詩書,是所有人眼中的優秀人才,黃巢自己也信心滿滿,將來勢必能在朝堂一展抱負,可奈何,黃巢的科舉之路充滿坎坷,竟然屢次都不中。
這樣的結果,對黃巢打擊很大,接連落榜之后,黃巢寫下了《不第后賦菊》這首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放棄科考,憤然離開長安,轉而開始打理家里的私鹽生意。
黃巢的家里世代為鹽商,家境富足,就是這樣一個非農民出身的人,日后竟然成為了帶領農民起義的領袖。
黃巢原本已立志成為出色的商人,確實,在他的經營下,家族生意很快發展壯大,成為當地鹽幫首領,幾乎壟斷了私鹽行業。
期間,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投靠黃巢謀生計,其中不乏很多飽受朝廷欺壓的農民。
黃巢本人素有胸懷與能力,他歡迎所有人的加入,久而久之,鹽幫生意為他帶來了大量財富。
公元874年,朝政腐敗脆弱,再加之全國各處連發水旱災,其中當屬山東最為嚴重,而面對災情,各地官員就像商量好了一般,通通不上報朝廷,百姓生活異常艱苦。
濮陽的鹽販子王仙芝,是最先開始起義的那撥人。
公元875年,黃巢帶領子侄,外甥等眾千人揭竿起義,響應王仙芝,周圍的百姓紛紛投奔黃巢,數月之間,黃巢的這支起義隊伍人數已經過萬。
黃巢帶領起義隊伍加入王仙芝,很快,也因突出的能力被王仙芝重用,成為起義軍的一股大勢力。
就這樣,浩浩蕩蕩的起義軍,開始對朝廷進行反擊,他們接連攻下了十余個州,然而,就在起義進行得如火如荼時,王仙芝卻起了異心。
王仙芝在起義過程中,有一次,一位刺史抵抗無力,自愿投降并提議為其上表求官,以此為條件相約一起罷兵。
起初王仙芝并不以為意,但沒過多久,對方真的許下了官銜,要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王仙芝果斷動搖了起義之心。
黃巢及時察覺王仙芝的異動,對其發怒斥責,基于這樣的情況,王仙芝勉強拒絕封官這份厚禮,但與此同時,曾經的王黃起義軍開始分兵作戰,至于心嘛,估計也沒那么統一了。
其實封官進爵,又何嘗不是當初黃巢的心愿,如果同樣有這樣的機會擺在眼前,黃巢會做何選擇,這一點其實他自己也不確定。
但能肯定的是,如今自己已經箭在弦上,這樣的起義身份,早已不支持當初的那個心愿。
沒過多久,動力不足的王仙芝被朝廷殺死,黃巢被眾人推舉成為起義軍的新首領,號稱“沖天大將軍”,很快,黃巢憑借其卓越的領導能力,建立政權。
公元880年12月12日,黃巢帶兵攻入長安,入主太清宮,并于第二天稱帝,建立大齊政權。
黃巢終于另辟蹊徑掌握朝權,如今的成果,遠超當初的心愿,但他時刻清醒地知道,自己也是一個讀書人。
當初黃巢得勝入長安之后,他主張“若遇儒者就殺,軍隊定覆滅之”,顧名思義,黃巢善待讀書人,不允許任何人傷害他們,當隊伍經過崇文館校書郎門前時,特別下令滅火不焚,尊重讀書人。
政權建立后,黃巢一早便已決定釋放羈押的讀書人。
黃巢還曾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則官復原職,他認為朝廷的腐敗軟弱,主要是大官員之過,曾經讓自己備受折磨的科舉制度,也同樣是這樣。
黃巢雖科考不順,對朝廷選拔用人制度心有不滿,但他從骨子里認為自己也是讀書人,即便,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這一條路。
黃巢的皇帝寶座沒坐多久,還是被重整旗鼓的唐朝軍奪回了政權,最終被取首級。
大齊政權雖短命,卻足夠讓整個國家變天,讓朝堂上下為之一振。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生,他出身于農民家庭,是清末農民軍起義首領,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中,擁有其濃重的,不可忽視的分量。
我們所熟知的洪秀全,崇尚西方神學理論,帶領農民同時與清政府和八國聯軍侵略者為敵,但鮮為人知的是,洪秀全竟然也是久受科舉制度之苦的讀書人。
洪秀全七歲時開始上學讀書,很快熟讀四書五經,他優秀且努力,十五歲那年還一舉通過縣試,少年才子,說的就是洪秀全。
在所有人眼中,洪秀全就是妥妥的登科人選。
然而,洪秀全去廣州參加府試時,竟然意外落第,如此結果,實則已經出乎洪秀全本人的意料,他不服氣,回家繼續苦讀。
洪秀全的家里較為拮據,他平日里的生活就是農業勞動與自學,鑒于他讀了很多書,是村里罕有的讀書人,洪秀全還被聘為本村的私塾先生,總體來說,洪秀全在當地有著不低的“地位”。
然而沒想到的是,洪秀全不僅第二次參加科考落第,連著考了三次,竟然次次都落第。
那一年,洪秀全已經二十五歲,原本的躊躇滿志讓他大受打擊,他還為此大病一場,幾度氣到昏迷。
這次之后,洪秀全性情大變,他痛恨科舉制度,轉而迷戀上了神學。
一次偶然的機會,洪秀全接觸到了由梁實翻譯的基督教義《勸世良言》,書中的那些新思想讓他如醍醐灌頂般興奮,書中主張拋棄孔孟之道義的禁錮,崇拜上帝。
這些思想無獨有偶,恰好符合此時考場失意的洪秀全。
他果斷將家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換為上帝耶穌的排位。
從那時開始,洪秀全便對外自稱自己是上帝的次子,是耶穌的弟弟。
當然,對于這種“奇怪”的說辭,他并未有獲得什么成就感,于是為了搭配自己的那套理論,洪秀全還專門編寫了布道詩文去抨擊政府的黑暗,試圖用基督教的理論去改造社會,當然更重要的是,讓人們都信服他。
而與此同時,洪秀全還對科舉入仕這件事保留一絲希望,他在忙著宣傳神學的同時,還不甘心科舉落第,再一次參加院試,六年之后的再次失敗,讓他徹底放棄了科考這件事。
接下來,洪秀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起義之路。
他靠著這些神學理論的支持,創辦了“拜上帝會”。
當時清政府的腐朽與軟弱無能,讓百姓日漸失去主權,不僅如此,還有那些喪權辱國的一系列條約,洪秀全借機發起金田起義,打著“神仙”的旗號,發動太平天國運動,并在極短的時間內,壯大實力與范圍,一舉橫掃了半個中國,成為清政府不得不忌憚的勢力。
洪秀全在穩定“局勢”之后,便開始忙著改革,提出了包括《天朝田畝制度》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尤其是將科舉制度改革排在了首位。
洪秀全廢除以四書五經取仕的科考弊端,加入女子科舉制度,由此誕生出史上唯一一位女狀元。
不可否定,洪秀全堅持的理念,有其獨到的先見眼光,作為深受科舉制度迫害的讀書人,也許他真的“有資格”改變科舉制度。
然而,接下來他的做法,竟也難免不被認為是純粹的泄私憤。
洪秀全清楚地知道,孔孟之道的存在,對自己的統治思想有很大的阻礙。
于是,他下令破壞中國的千年文化,同時還對其他宗教和神權進行破壞,大肆破壞象州甘王廟等等,導致拜上帝會不僅與清廷發生矛盾,也與讀書人發生矛盾。
說到底,洪秀全這樣做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思想,他這個讀書人其實早已徹底變質。
最終,太平天國運動被清廷鎮壓,諷刺的就是,打敗他的隊伍中有一部分由讀書人自發組成的湘軍隊伍,該隊伍還是最初的主要打擊力量。
破壞中華文化這一點,也成為洪秀全生后,最大的被詬病之處。
袁世凱
最后一位赫赫有名的落榜人,就是近代最具有爭議的袁世凱。
袁世凱出身于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其叔祖袁甲三位居漕運總督。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袁世凱的父親也得以捐得一個同知的官位,不僅如此,整個家族上下都追求以入仕為官為榮。
袁世凱從小喜歡兵事,13歲那年便放言:“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看似狂妄的孩童之言,早已展現出他的抱負,為此,袁世凱常常不惜以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鉆研兵書,還被人譏笑為“袁書呆”。
但家中長輩,希望他能夠通過參加科考走上仕途。
家中開始對他的教育很上心,進行了四年時間的學習,在這四年里,他的長進很大,家里的各種管教都很嚴格,再加上自己也足夠自律自制,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可造之材。
1876年,袁世凱返回河南參加科考,但卻落榜,一向自負的袁世凱非常沮喪。
一次機會,家人帶領他前去大旱的華北幫辦賑務,袁世凱很看重這次機會,表現得很出色。
1879年,家人為袁世凱捐得中書科中書一職,但袁世凱心高氣傲,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中舉,同一年秋試,他再去參加鄉試,但這次仍未中。
袁世凱氣不過,將所有詩文付之一炬,還說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袁世凱本就不喜歡舞文弄墨,這次落榜,他決定棄文從武,正如他所說,要在疆場上一展抱負。
袁世凱想到要去投奔在山東登州駐防的吳長慶,袁世凱在這里有了施展兵事方面能力的機會,他學習精進,還被破格認命為幫辦營處長。
1882年,已有功績的袁世凱再次寄希望于科考,他深信以自己的能力定能上榜,然而這次鄉試備考,卻遇到了附屬國朝鮮爆發壬午軍亂。
袁世凱隨吳長慶東渡朝鮮平亂兵變,他表現突出,還協助朝鮮方訓練新軍,由此開啟了他的練兵生涯。
袁世凱雖未參加那一年科考,但這次練兵讓他收獲頗豐,他誤打誤撞打退了日本企圖謀取朝鮮的企圖,順勢推遲了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時間,還收獲了大量民心,更重要的是,袁世凱被北洋大臣李鴻章所重視并重用。
朝廷還專門為他設置了“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官銜,袁世凱自知如今風頭無兩,他日益膨脹,竟然插手干涉朝鮮內政,造成附屬國官員不滿,接連上奏清廷。
可即便如此,李鴻章還是不顧一切,一力保他,看中的就是袁世凱的領兵能力。
甲午戰爭戰場上,袁世凱奮戰在一線,他還萌生出用西式練兵方法練兵的想法,開始進行小站式練兵,繼而成立新建陸軍,也就是后期的北洋新軍。
袁世凱憑借卓越的能力,逐漸掌握兵權,成為北洋軍閥領袖,最終逼迫清帝退位,繼任民國大總統,百姓得以過上了一段時間的安寧日子。
然而,他最終卻抵不過最高權利的誘惑,竟搞起了復辟,當上了皇帝,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著名的“竊國大盜”稱號由此而來。
袁世凱此舉,最終遭到各方勢力的聯合反對,僅過了短暫時間的皇帝癮,不久后便病逝。
躊躇滿志無處施,本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劇,任何一項制度都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堅信科舉選士制度的絕對性與準確性,他曾夸下海口:天下英雄,盡入吾榖中矣。
他們三個人嘗盡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憤然走上了一條與朝廷作對的道路,但這些說到底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畢竟有人還維持著讀書人的底色,而有的人卻以此為借口去滿足私欲。
從這一點來說,科舉制度的弊端,充其量,只能說成是他們的借口與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