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著從競爭電動化的上半場,向比拼智能化的下半場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輔助駕駛技術迅速迭代,智能座艙滲透率持續提升,艙駕融合的新賽道上也已是“人才濟濟”,整個行業,已經站在時代大變局的又一個轉折點上。
而這一次,AI技術對整個汽車生態的全面重構,是毫無疑問的“重頭戲”,不僅改變著汽車的生產制造方式,也在重新定義用戶體驗和產業協作模式,拓展傳統汽車產業邊界的同時,還推動著汽車從“機械產品”向“智能生態體”的躍遷。
德賽西威的智能化進擊之路
當然,在行業大轉型的初級階段,供與需之間出現不對等在所難免,國內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也面臨著“技術孤島”和“市場斷層”的雙重考驗。
如何破局呢?
首先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到,供與需之間這種割裂的本質,源于行業對市場真實需求的誤讀。想要實現突破,必須錨定市場真實需求。將技術研發的方向和市場的真實需求進行精準對接,才能推動汽車產業真正從“智能孤島”駛向“互聯大陸”。對企業而言,需要擁抱AI算法帶來的感知革命,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才能具備搶占智能化“高地”的資格。
基于對未來智慧出行的深刻洞察,德賽西威敏銳的捕捉到了AI對汽車行業的顛覆性潛力,堅定的將AI技術深度融入到了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系統等領域,率先開啟了汽車智能體驗的新篇章。
圖片來源:德賽西威
伴隨著行業變革的持續深化,輔助駕駛開始逐步從“豪華專屬”走向“全民標配”,AI技術正在重塑汽車行業的底層邏輯,也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這時候,早已“提前搶跑”的德賽西威先天就具備優勢,在多條細分賽道上,都已經占據領先身位。
蓋世汽車整理的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的國內中控屏集成供應商市場上,頭部效應明顯,德賽西威以4,577,820套的裝機量和20.9%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在座艙域控領域,2024年的市場滲透率也實現了顯著飆升,而“帶頭大哥”依舊是德賽西威,全年共計裝機1,084,030套、市場份額達到了16.1%。
輔助駕駛域控制器方面,德賽西威的產品矩陣也在持續優化升級,其高算力平臺已成功實現規模化量產,先后為理想汽車、小鵬汽車、極氪汽車、長城汽車、廣汽埃安、路特斯等國內外汽車品牌,提供過配套支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向著集中化的持續演進,各功能域之間的跨域融合訴求在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艙駕融合逐步成為了行業內新的競爭“熱土”。所謂艙駕融合,顧名思義即將座艙域和駕駛域高度集成至一個高性能計算單元中,實現硬件、軟件和應用的全面打通。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提升用戶整體體驗的同時,還能顯著縮短系統的開發周期,降低整車成本。
當下,不少整車和智能化配套企業都在加速布局艙駕融合。在這條新賽道上,德賽西威也已經搶占了領跑位置,首次實現了艙駕融合方案的量產落地。
要實現艙駕融合方案的首發量產落地,可并不輕松。在技術層面,如何充分滿足兩個域對于安全性、實時性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就是個困擾行業的大難題。既要進行不同功能安全等級的隔離、資源調度和跨域適配,還要合理的控制功耗和成本,快速的測試驗證和工程化落地,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對企業而言,推動艙駕融合必然要求強化跨部門協作能力,打破原有的部門壁壘,實現組織架構層面的深度融合;從行業層面來看,艙駕融合的發展,甚至會帶來產業鏈格局的重塑,包括上下游企業之間新的分工與合作,以及現有開發體系和模式的重構。
此前,零跑汽車推出了“四葉草”架構,宣稱要實現多域融合;理想、極氪等車企也表示,將在新車上實現艙駕融合。此外,在產業鏈縱深協同效應驅動下,博世、安波福、偉世通、縱目科技、華陽、北斗智聯、中科創達等中外科技企業,也都在積極的推進艙駕一體的研發,德賽西威更是已經成功邁過艙駕融合落地應用的“臨界點”,率先“解鎖”了量產的艙駕融合方案,對市場、對行業,無疑都是強力的助推器,標志著智慧出行領域出現了又一個核心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德賽西威點亮的“技能點”
到這里,又一個疑問也出現了,德賽西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對行業共性困局的獨特解法,體現出的其實是德賽西威獨特的戰略布局和思考。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德賽西威提出了“智慧出行,全球共享”的企業愿景,并在第二十一屆上海車展盛大啟幕之際,將公司使命升級為“創領安全、愉悅和綠色的出行生活”。
圖片來源:德賽西威
戰略升級的背后,是德賽西威對長期主義的堅持和想要構建普惠生態的核心訴求。
德賽西威希望憑借其行業內領先的軟、硬件協同優勢及輔助駕駛全棧自研能力,持續投入全域技術儲備,加速整車智能的深度融合,進而搭建一個開放協同的智慧出行生態,為整個行業從“單體智能”向“萬物互聯”轉型提供藍本。德賽西威董事長兼總裁高大鵬認為,唯有“新范式”,方能跨越產業發展鴻溝。接下來,德賽西威要重點做三件事,外溢能力圈、拓寬新生態、打造出行新圖景。
實現這一切的根基,還是德賽西威軟、硬全鏈路穿透的全棧能力。近五年,德賽西威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達到34%,在全球部署了12個研發機構,組建了4200余人的研發隊伍,以此為根基,德賽西威實現了從技術儲備,到規模化落地,全面領跑行業且能持續進化的全棧能力。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德賽西威以“智新境 向遠大”為主題,系統地展示了其在AI變革與技術平權時代的戰略布局和創新方向。作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出行方案供應商,德賽西威通過升級全棧能力、深化場景定義技術、構建開放生態等舉措,正在開創汽車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可持續性破局路徑。
上海車展上,德賽西威推出了EEA架構4.0,以“中央計算平臺”為核心,實現了座艙、輔助駕駛、網關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可以為車企提供高度靈活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以“端云一體”為核心的第五代AI座艙G10PH,同樣值得期待。新產品將生成式AI語音助理、全場景意圖識別與極致視聽體驗融為一體,“無感交互”的設計,可以通過AI算法預判用戶需求。此外,G10PH的跨域融合能力,支持座艙與輔助駕駛系統的無縫協作,為跨域集成奠定了更加扎實的根基。
在應用場景方面,德賽西威也在引領一場新的革命,真正意義上的跨越了“實驗室參數”與“用戶真實需求”的鴻溝。德賽西威的Smart Solution3.0,選擇了以場景定義技術,而非讓技術主導場景。“綠葉森林”功能,可以通過座艙模擬森林環境聲,打造沉浸式自然空間,緩解駕駛疲勞。“超感模式”可以提升復雜路況下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暖心護航”能夠提供緊急救援提醒與無障礙交互、“舒適輕養”則可以讓用戶在車內享受到健康管理服務等。四大創新場景,即展現了多感官交互和深度的情感互聯,也實現了健康實時監測及環境感知預警的多維交互生態。
圖片來源:德賽西威
這一刻,智能汽車向“具身智能體”的演進,具象化了。較之于行業內普遍偏重功能覆蓋、硬件參數及基礎互聯功能的智慧場景方案,Smart Solution 3.0越過了技術堆砌的方案誤區,直擊用戶的實際需求,真正做到了“出行即生活”。日前,德賽西威還聯合高校發布了《德賽西威AI出行趨勢研究報告》,其中明確提出,機器智能需升維為生態智能,技術與人性必須深度共鳴。
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還有一個面向未來的核心錨點——德賽西威對長期主義的堅持。一直以來,德賽西威想要做的都是將技術倫理轉化為可感知的用戶價值。對比顛覆行業的“革命者”,德賽西威的定位更類似于推動行業轉型路上的“連接器”。換言之,德賽西威的價值不僅在于提供技術,更在于為行業提供了一條轉型范式,即智能化競賽的終點,不是參數表的勝利,而是用戶價值密度的提升。
小結:平權長征路,已在足下
2025年的上海車展,或將成為汽車產業智能化創新的又一個分水嶺。當聚光燈下充斥著算力TOPS與激光雷達數量時,德賽西威選擇了發力“用戶價值密度”,而非“技術參數內卷”。
從EEA4.0的全棧賦能、Smart Solution3.0的場景破壁,到生態開放的協同邏輯,以及對長期主義的價值堅守,德賽西威正在將自己對智能化轉型的思考,轉化為可落地的系統工程。
顯而易見的是,在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下,這一理念有利于推動汽車產業從“功能定義”邁向“軟件+體驗+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定義,進而為飽受所謂“內卷”之苦的汽車行業,提供一條真正的破局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