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俄羅斯國防部一則簡短戰報,揭開了頓巴斯前線一場隱秘的“數字斬首”行動。俄中部集群的2S19“Msta-S”自行榴彈炮班組,在克拉斯諾阿爾梅爾斯克方向精準摧毀烏軍無人機指揮所。這場常規的炮擊背后,實則是俄烏雙方圍繞無人機作戰體系展開的“神經中樞”爭奪戰,既暴露了現代戰爭的技術迭代,也折射出信息權爭奪的殘酷本質。
烏軍“巴巴亞加”六旋翼無人機憑借低成本、高靈活性的特點,長期襲擾俄軍陣地,成為戰場“不對稱戰術”的象征。而俄軍此次打擊的無人機指揮所,正是這類無人機集群的“大腦”——負責目標分配、航跡規劃和數據回傳。
根據俄方通報,該指揮所藏身于一座破舊建筑內,通過民用網絡與前線無人機操作員聯動,形成去中心化指揮網絡。俄軍通過無人機偵察鎖定坐標后,以152毫米高爆彈實施覆蓋打擊,不僅摧毀物理設施,更通過電磁脈沖效應癱瘓周邊電子設備,形成“硬殺傷”與“軟殺傷”的雙重打擊。
這種戰術轉變并非偶然。2024年11月,俄軍“西部”集群曾用航彈和“Msta-S”榴彈炮協同摧毀烏軍指揮所與空中偵察所,驗證了“察打一體”模式的可行性。此次行動則進一步精細化——破舊建筑的選址暴露烏軍“大隱于市”的偽裝策略,而俄軍通過熱成像與信號分析鎖定目標,顯示其反制手段已從單純火力覆蓋升級為“智能獵殺”。
軍事分析家指出,俄軍的成功源于三重能力整合:從無人機發現目標到火炮發射僅需8分鐘,較2023年縮短60%,依賴新型“仙女座”自動化指揮系統實現實時數據融合;新型“季夫諾莫里耶”電子干擾系統可屏蔽烏軍指揮所與無人機的通信頻段,迫使其暴露備用信道,進而被定位;高調宣傳此類戰果,旨在打擊烏軍士氣,塑造“俄軍掌握戰場單向透明”的心理威懾。
然而,烏軍的反制同樣值得關注。其采用“移動指揮車+星鏈終端”的游擊模式,將指揮節點分散至民用車輛,甚至利用地下隧道網絡構建冗余系統。匿名北約顧問透露,烏軍正在測試AI輔助的自主無人機集群,試圖減少對固定指揮所的依賴——這種“去中心化生存”策略,或將成為下一階段對抗焦點。
俄軍此次行動,實質是一場針對“戰爭神經系統”的外科手術。與傳統摧毀坦克、陣地的消耗戰不同,打擊指揮所旨在瓦解對手的“感知-決策-行動”循環。這種轉變呼應了俄軍事理論家斯里普琴科提出的“第六代戰爭”概念:控制信息流比殲滅有生力量更具決定性。
但技術的雙刃劍效應同樣顯現。俄軍依賴的電子戰設備能耗極高,一套“季夫諾莫里耶”系統需200千瓦電力支撐,在野戰環境下難以持續運作;而烏軍利用商業級無人機改造的“自殺式蜂群”,正以極低成本消耗俄軍昂貴防空資源。
這場指揮所攻防戰,終將成為未來戰爭的常態樣本。當無人機從輔助裝備升級為戰場主角,當指揮中樞從堅固地堡化身為移動終端,勝利的定義不再局限于領土得失,而取決于誰能更快地癱瘓對手的“戰爭神經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