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26日電(林波 曹丹)“文化因多樣性而富有魅力。非遺正是人類創造力與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近日,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黨委書記王晨陽在杭州參加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期間,接受專訪時如是表示。
4月23日,王晨陽接受專訪。曹丹 攝
當下,一股青春熱潮正席卷非遺傳承領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
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這一傳承與展示非遺的重要平臺,目前在中國已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超千個。據王晨陽介紹,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觀眾中,年輕群體占比達60%。
非遺緣何能贏得年輕一代的青睞?傳承與創新表達無疑是其破圈的“密鑰”。
王晨陽以正在該館展出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展”為例,此次展覽展出了北京服裝學院等團隊多年的研究和創作成果,共計369件作品。
“團隊以敦煌石窟實地考察為基礎,結合文獻資料查證,根據敦煌壁畫或彩塑圖像整理繪制的人物服飾效果圖和重點圖案細節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理念相融合,設計出新的作品,獲得了年輕人的認可。這也是中國開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一個經典案例。”王晨陽補充道。
在他看來,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認同感,讓這種喜愛得以持續,從而激發創造出獨具時代特色的產品。
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非遺的展示與傳播中,不再將傳統“束之高閣”,而是主動“下沉”到社會群體之中,以創新形式生動還原老百姓的生活場景,打造傳承、研究與合作的文化新空間。
以眾所周知的春節為例,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于2024年12月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精心策劃并舉辦“過年——春節主題展”,展覽匯聚500余件(套)展品、15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同時,該館將北京中軸線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舞臺,北京的獅舞(白紙坊太獅)、浙江的龍舞(浦江板凳龍)、福建的姑田游大龍和陜西的老廟老鼓同臺,讓民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拓寬了傳統博物館的邊界,我們讓老百姓講述自己的故事,使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找到共同的主題,交流更加親切生動、打動人心,文化的認同感和持續感得到提升,互相欣賞尊重也成為可能。”王晨陽如是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