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萬億元,同比增長4.6%;3月單月的社消額增速更是達到了5.9%。看上去我國的居民消費正在全面復蘇,但全國最有錢的兩個城市的人卻買不動了。
上海和北京是國內“唯二”的超一線城市,聚集了大量高凈值、高收入人群,消費能力遙遙領先,可今年一季度兩地的消費數據不盡如人意。
先看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3月全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57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但消費增速卻是負數,同比下降1.1%;而在全國3月消費總額大漲的情況下,上海3月社消總額比一季度下降得更多,跌去1.5%。
北京的情況更糟,一季度社消總額為3459億元,相比于今年前兩個月的降幅擴大3.2個百分點至3.3%。導致北京消費額增速被全國遠遠拉開的主要原因是3月的消費拉得太厲害了。
整個3月,北京消費市場低迷,只實現了1049億元的消費總額,同比下降9.9%,僅差0.1個百分點就到10%了。
為什么兩座超一線城市的“有錢人”不愿意消費了呢?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原本基數大,受內需不足影響明顯。前面說過,上海和北京是消費總額和人均消費額最高的大城市,原來的基數大,容易受到內需不足的影響。
消費品分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前者是剛性的,變化較小,后者則是彈性的,預期下降往往讓人們先減少非必需品的購買。京滬兩地的非必需品消費額向來很高,受內需不足效應的拖累自然也是最大的。
第二,受車牌政策限制,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提振消費效果有限。北京3月汽車消費額同比下降20.2%、上海則下降18.5%,顯著低于全國增長5.5%的水平。汽車的單價高,對消消費總額的影響是很大的。
這幾年國家出臺了不少與汽車消費有關的政策,典型如以舊換新補貼,但在京滬汽車市場的作用有限。這是由于兩地都有非常嚴格的車牌限制,尤其是傳統燃油車,想要獲得車牌十分困難。以上海為例,不僅要支付近10萬元的費用,還要參與中簽率連10%都不到的拍牌。
第三,房價下跌導致居民財富縮水、抑制消費意愿。202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北京、上海的二手房下跌比例雖然不是最多的,但由于基數大導致“蒸發”的市值遠超三、四線城市。比如,一套坐落于京滬的1000萬元的房產,下跌20%便損失了200萬元;而縣城一套總價為100萬元的房子,跌40%也就蒸發40萬元。
房產價值縮水雖不會引發直接的現金流出,但對信心的傷害是很大的,同時抑制了京滬家庭的消費意愿。
第四,兩地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拖累消費。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5%,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上漲5%和4.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和0.9個百分點。
居民的收入情況往往具有很強的結構性,平均收入增速下降的實際表現可能是,一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大幅增長,而另一部分人不僅未能賺到更多的錢,收入反而變少了甚至因失業暫時歸零。因此,北京和上海居民的收入增速較低進一步拖累當地消費支出。
除了以上幾個因素外,外資撤離、商務宴請減少、公務接待受“八項規定”的抑制讓兩地的餐飲消費減少同樣不能忽視。數據印證了這點,一季度上海、北京的餐飲消費額分別下降3.4%和3.8%,而全國餐飲收入上漲4.7%。
作為最有實力消費的兩個城市,上海和北京的社消總額持續下降需要引起重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什么時候京滬的社消企穩反彈了,中國的內需信心才算是真的開始恢復了。如何理解這句話?請大家自行體會。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