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在香港舉行的一場會議上,前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的一番講話,猶如一記重拳,打在了美國對華政策混亂不堪的現狀上。4月24日,《南華早報》報道稱,坎貝爾在香港美國商會主辦的活動中直指,美國在處理中美關系時,不僅缺乏明確統一的政策框架,更在軍貿領域存在嚴重誤判與失控風險。他毫不留情地警告稱,美國目前在對華政策上內部割裂、路徑混亂,正在把世界引向一個更動蕩、更危險的方向。
坎貝爾曾在拜登政府中擔任副國務卿,是民主黨內主張對華理性競爭而非盲目對抗的重要人物。而他選擇在這個時刻、這個地點,公開批評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不僅說明美國內部對當前戰略路線的不滿已經到了壓抑不住的地步,也標志著一場針對特朗普時期對華政策遺毒的系統性清算正在暗潮涌動。
坎貝爾直言,美國現政府在對華事務上最大的問題,不是所謂的“軟弱”,而是“疏忽和誤判”。在貿易、在軍事、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美國正以一種危險的姿態加速與中國的對抗升級,卻沒有為任何突發情況預留有效的溝通機制,沒有建立可信的危機管理平臺。任何一個小摩擦,都可能迅速滑向失控,而華盛頓,甚至沒有人能準確地評估這種風險,更遑論掌控局勢。
坎貝爾點名批評特朗普政府,稱其內部存在“一系列危險的預設判斷”,在中國問題上形成了高度僵化、敵意主導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毒害了美國自身的政策連貫性,也將美國推向一種不斷制造緊張、不斷自我加壓的對華戰略惡性循環。特朗普政府留下的,是一套沒有底線、沒有出口、只有對抗升級的危險機制。而拜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既無力清理這套殘局,也缺乏勇氣徹底扭轉方向,結果就是美國在對華問題上越陷越深。
坎貝爾此次發聲,直擊美國對華戰略混亂的痛點。今日的美國政府,對內派系林立,鷹派與鴿派相互掣肘,連基本的戰略目標都無法統一:是一味遏制?還是有選擇性競爭?是通過圍堵塑造外部壓力?還是在特定領域尋求合作?這些最基礎的問題,在華盛頓內部,依然爭執不休。而與此同時,中美關系卻已進入更為脆弱的階段,任何誤解、誤判、誤操作,都可能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將局勢推向無可挽回的邊緣。
美國本該在高科技、金融、軍事等領域占據優勢,但卻在對華博弈中一再自廢武功。從對華關稅戰,到技術封鎖戰,再到如今屢次爆出的軍事挑釁,美國的每一場冒險,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漏洞百出、內外失控。連坎貝爾這樣資深的戰略官員都不得不承認,美方“沒有準備好面對突發升級”,這無異于宣判了美國當前對華政策的系統性失敗。
更大的危機在于,美國在對華強硬政策上,已經從最初的理性競爭滑向了非理性對抗,政策制定者被民粹情緒綁架,被意識形態沖動驅動,越來越無法做出冷靜、理性的判斷。坎貝爾呼吁建立溝通渠道、加強危機管理,這本應是最基本、最常識的外交手段。但在今天的華盛頓,這種聲音反而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邊緣化。這種戰略迷失,不僅將中美關系推入危險境地,也在侵蝕美國自身的國際信譽與領導力。
而就在坎貝爾發出警告的同時,特朗普正在國內重燃民粹主義激情,鼓吹更激烈的貿易戰、煽動對華仇恨情緒,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特朗普對華政策的極端化遺產正在持續發酵,而現政府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沒有切斷這種,反而在某些領域繼續延續甚至變本加厲。這種近乎自毀式的政策邏輯,只會讓美國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愈發孤立,愈發力不從心。
毒瘤
在全球局勢持續動蕩的今天,中美關系的穩定性本應是國際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但在華盛頓當權者短視而急躁的操弄下,這道防線正在急劇削弱。如果中美陷入深度對抗,不僅亞太,甚至整個世界都將難逃大國沖突的漩渦??藏悹柕木?,不只是對華盛頓發出的提醒,也是對全世界發出的警鐘。
美國今天面對的,不僅是對手強大帶來的挑戰,更是自身混亂、短視與誤判釀成的戰略災難。一個無法在內部統一思路、無法保持冷靜、無法構建起負責任國際溝通體系的超級大國,注定無法在未來全球秩序中穩坐主導地位。中美之間需要的是穩定、有韌性的競爭,而不是被民粹情緒與意識形態綁架的歇斯底里式對抗。
在香港這個曾經連接東西方的重要節點,坎貝爾的一番話,或許敲響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警鐘:如果美國不及時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對華戰略,不僅將失去與中國競爭的機會,也將失去重塑自身全球地位的最后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