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肝癌曾因高發病率、低生存率被稱為“癌中之王”。隨著乙肝疫苗接種普及和診療技術進步,肝癌防治迎來重要轉折——早期診斷率明顯提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創新方案不斷涌現,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雙免疫聯合”等前沿療法為晚期患者帶來新希望,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3年。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主任孟志強教授為廣大讀者深入解讀肝癌防治最新進展。他指出,肝癌防治要多管齊下。一方面繼續推進早篩早診,特別是對乙肝攜帶者等高危人群的定期檢查;另一方面研發更多創新藥物,探索更多聯合治療方案,如免疫治療與介入、放療等局部治療的結合。
上世紀90年代,肝癌被稱為“癌中之王”,這與乙肝病毒的高感染率密切相關。在乙肝疫苗尚未普及的年代,母嬰傳播和醫療條件限制導致我國乙肝感染率居高不下。那時的醫療水平有限,肝炎患者往往發展為肝硬化,而肝癌的診斷更是困難,CT設備還很簡陋,許多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嚴重并發癥,生存期通常不足一年,生活質量非常差。
如今,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肝癌已摘掉了“癌王”的帽子。孟志強教授指出,這一轉變主要得益于三個方面:最重要的是乙肝疫苗的普及,從根本上降低了肝癌的發生率。其次是診斷技術的提升,超聲、CT等檢查手段讓早期發現成為可能;最后是治療方案的豐富,從手術到靶向藥物,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療,為不同階段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現在即使是中晚期患者,通過綜合治療也有望獲得較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然而,雖然免疫治療改變了肝癌治療格局并提升了晚期患者獲益,但受限于肝臟特有的免疫抑制微環境,單一免疫治療藥物方案的療效仍有局限,患者對長期生存和高腫瘤緩解的需求仍未滿足。
近年來,“雙免疫聯合”方案為肝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例如,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也稱“免疫雙子星”,結合了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免疫治療藥物,協同突破肝癌的免疫抑制屏障。
CTLA-4抑制劑伊匹木單抗(Y藥)主要作用于T細胞的啟動和活化階段,并有助于改善肝癌的免疫抑制微環境。而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O藥)主要作用于T細胞的效應階段,幫助激活后的T細胞識別、殺滅腫瘤細胞。兩者的聯合使用,覆蓋免疫反應的多個環節,產生協同抗腫瘤效應。
日前,納武利尤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的“免疫雙子星”O+Y方案在國內獲批,成為目前中國唯一獲批用于肝細胞癌一線治療的雙免疫聯合療法。孟志強教授團隊也深度參與了該方案獲批所依據的CheckMate-9DW研究。這是一項全球多中心、Ⅲ期隨機對照研究,探索“免疫雙子星”對比兩種標準治療藥物,用于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臨床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式的客觀緩解率達到36%,中位生存期延長至23.7個月,38%的患者生存超過3年,而且安全性良好。這標志著肝癌治療從最初的靶向藥物,到免疫治療,再到現在的“雙免時代”,取得了顯著進步。
預防始終是最經濟有效的策略。乙肝疫苗接種已經顯著降低了感染率,但肝癌的發生還與脂肪肝、酗酒等因素相關。孟志強教授表示,從病毒感染到肝癌發生通常需要數十年時間,因此我們現在采取的預防措施將在未來幾十年顯現效果。相信通過持續努力,肝癌將逐漸從“不治之癥”轉變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貢獻力量。
原標題:《肝癌防治新突破:從“癌中之王”到可治之癥》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潘嘉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