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的腹心,有一塊區域名為萬州區,也就是以前的萬縣,萬州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巴渝文化和三峽文化,中國近現代史上涌現出很多著名人物,比如說第一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林鐵等等,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萬州,他叫何敬之,是開國少將。
何敬之有哪些特殊的人生經歷呢?
何敬之是四川萬縣太龍人,生于1904年。
何敬之來自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早年時期,何敬之在私塾讀了幾年書,后來輟學回家務農,也曾到雜貨店當過學徒工,上世紀二十年代,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國共兩黨合作進行了國民革命活動,何敬之也因緣際會進入國民革命軍,成為一名國軍士兵。
大革命失敗后,我黨在毛主席的帶領下,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江西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對此,蔣介石非常忌憚,不斷調遣軍隊對根據地進行“圍剿”,1929年,何敬之隨國軍前往江西寧都“圍剿”紅軍,被紅軍擊敗,成為俘虜。
在那些日子里,何敬之認識到紅軍是真正為窮人謀取幸福的正義之師,自己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于是選擇加入到紅軍的隊伍,被分到江西紅軍獨立二團當通訊員,何敬之進步的速度非常快,不久就當上了排長,并在1930年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在隨后的反“圍剿”斗爭中,何敬之表現非常英勇,多次負傷,他還一度進入紅一方面軍總部參謀訓練隊學習,畢業后擔任紅一軍團偵察隊隊長,1934年,何敬之被調到第二師四團擔任通訊主任,跟隨中央紅軍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共兩黨進行了第二次合作,我黨將陜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何敬之被編入一一五師,在三四三旅擔任管理科科長,也就是負責后勤工作的,隨后,何敬之又擔任了師供給部副部長的職務,一一五師挺進山東后,何敬之改任山東軍區后勤部副部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何敬之奉命前往東北,加入民主聯軍,后改編為東北野戰軍,任東北野戰司令部四處處長,1949年改稱第四野戰軍四處處長,在此期間,何敬之隨軍參加了著名的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為東北以及華北地區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平津戰役之后,何敬之隨四野大軍一路南下,進入南方地區作戰,湖北解放后,何敬之被任命為中南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兼運輸部部長,1955年5月,武漢軍區成立,何敬之改任武漢軍區后勤部部長,并在這一年的九月份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1957年,何敬之改任武漢軍區后勤部政委,長期的戰斗生活以及建國后辛勞的工作,讓何敬之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這讓他不得不在1965年選擇離休,或許這對于何敬之來講,也有一定的好處,因為在接下來的十年運動中,軍隊系統的很多干部同樣受到沖擊,尤其是何敬之這種具有“國軍”履歷的高級干部。
1973年12月1日,何敬之在武漢逝世,終年70歲。
雖然何敬之在開國將帥中并不耀眼,但他同樣為共和國的創建和中國軍隊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希望我們可以銘記他們,在這里,向偉大的何敬之將軍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