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春早不見雪,臘月街頭聽賣花。" 楊萬里筆下的南粵大地,連晨霧都帶著濕潤的煙火氣?!叭碎g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睆V東的清晨,總少不了一碟熱氣騰騰的腸粉。去年我在廣州昌崗路住了半個月,每天清晨都會被巷尾阿婆的"拉腸靚啦"叫醒。竹制布拉在蒸爐上輕輕一鋪,米漿順著木紋洇開,蒸汽裹著米香散發出來,阿婆手腕翻轉,布拉一拉一裹,薄如蟬翼的粉皮就乖乖躺在瓷盤里。
后來到潮州西馬路,看見老板用鐵絲蒸架蒸腸粉,米漿倒在網格上,蒸汽升騰間粉皮鼓起小泡,起鍋時用竹片輕輕一鏟,粉皮邊緣微微卷起,給配料留足了空間。同樣在廣東,同樣是腸粉,但是在廣州和潮州卻有不一樣的味道。都是腸粉,潮州腸粉和廣州腸粉有什么不一樣呢?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分享這兩種腸粉之間的區別,一起來看看吧!
一、師出同門
別看廣州腸粉和潮州腸粉現在好像水火不容,追根溯源竟是同宗同源。廣州腸粉的誕生可追溯到清末西關街頭,最初用布墊著蒸制,也被稱為“布拉腸”,那時的腸粉餡料簡單,咸甜皆有,主打一個“原汁原味”。而潮州人自古善“偷師”,上個世紀80年代看見廣式腸粉風靡,便將技術帶回潮州,卻偏偏不肯照搬??赡苁强亢3院5娘嬍沉晳T,米漿里添了菜脯粒,醬汁里調了花生醬,并改用金屬抽屜蒸盤提升效率,硬是把“廣式徒弟”改造成了“潮州宗師”。現在潮州人甚至敢把腸粉店開到廣州城中村,頗有“踢館”架勢,氣得老廣直呼:“腸粉姓廣不姓潮!”
二、醬油甜咸不同
廣潮腸粉的第一戰,必是那碟“靈魂醬汁”。廣州人熬醬油堪稱一絕,冰糖打底、魚露提鮮,咸中帶甜,淋在透亮的粉皮上,吃的是食材本味。而潮州人一聽“甜醬油”就搖頭,非得用濃稠鹵湯、花生醬甚至沙茶醬,澆得腸粉“滿身是汁”,再撒上炸蒜蓉、菜脯粒,一口下去,咸香直沖天靈蓋。有食客調侃:“廣州腸粉是初戀小清新,潮州腸粉像熱戀重口味!”
三、餡料使用不同
老廣吃腸粉講究“專一”,牛肉腸絕不見蝦,鮮蝦腸容不下蠔仔,頂多配兩片生菜清清口,吃得就是個“純粹”。潮州人卻把腸粉當“聚寶盆”,生蠔、鮮蝦、瘦肉、雞蛋、豆芽、香菇……恨不得把海鮮市場搬進蒸屜,揭陽人甚至往里塞油條,普寧老板能給你堆出“腸粉山”。潮州楓溪鎮甚至流行“雙皮腸粉”,在兩層面皮間夾入炒香的菜脯粒。難怪網友戲稱:“在廣州吃腸粉像拆盲盒,在潮州吃腸粉像開寶箱?!?/p>
四、粉皮口感不同
廣式腸粉的米漿含水比例高達1:2.5,磨漿時摻入少量澄面(小麥淀粉),使粉皮薄至0.3毫米,粉皮薄得能透光,筷子一戳“呲溜”滑進嘴,講究的是“嫩過豆腐,滑過綢緞”。潮州人卻嫌這不夠帶勁,非要把米漿蒸得厚實彈牙,含水量控制在1:1.8,部分店家加入紅薯粉,蒸出的粉皮厚度達1.2毫米,口感帶糯性,嚼起來“咯吱”作響,美其名曰“讓咸香在嘴里多蹦跶兩圈”。澄海人偏要在粉皮里夾豆芽,說是能撐開米漿的“筋骨”,吃得滿口脆爽。
五、食用場景不同
廣州78%的腸粉店只做早市,因午晚市客單價更高的粥粉面更賺錢,氣得加班族直跺腳。潮州人卻把腸粉吃成了“鐵飯碗”,從清晨6點經營至凌晨1點,腸粉攤永遠冒著熱氣,配豬雜湯、搭牛丸湯,甚至能當正餐管飽。這種差異源于飲食習慣:廣州人視腸粉為茶點,需搭配及第粥。潮州人則當作主食,配燉湯或直接當正餐。
六、內部派系區別
潮州腸粉并非鐵板一塊:汕頭人往腸粉里猛塞生蠔鮮蝦,淋的是淡醬油。潮州人獨愛花生醬鹵汁,還要撒把香菜解膩。普寧人直接祭出“醬汁海戰術”,澆得盤子能養魚。而廣州腸粉,布拉派與抽屜派雖工具不同,味道卻始終守著“清鮮”二字。
話說回來,你最喜歡哪的腸粉,在評論區說說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