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01 東方科技
目 錄
熱點背景
1.嫦娥六號月背返回
2.神舟十九號進駐中國空間站
3.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
命題鏈接
1.考查我國四大衛星發射中心的地理位置、發射條件
2.結合航天背景考查地球運動
3.建設海洋強國的意義
4.海水性質隨深度的變化
熱點實戰練
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北京時間2024年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之后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探測器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之旅。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
北京時間2024年10月30日12時51分,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后,成功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和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
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
2024年11月17日,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夢想”號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攻克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以“小噸位”實現“多功能”,國際首次創新集成大洋科學鉆探、深海油氣勘探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等多種功能。
1.考查我國四大衛星發射中心的地理位置、發射條件。
(1)自然條件
①氣象條件:風速小,晴天較多,陰天、雷雨天少,大氣透明度好。
②地形地質條件:地形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強),地質結構穩定。
④海陸位置:地勢平坦,海域開闊,便于全球跟蹤觀測。
⑤緯度位置:中低緯地區,因為緯度低,慣性離心力大且地轉偏向力小航天器自轉線速度大,向東發射,節約燃料和成本,并能延長衛星的使用時間。
(2)人文條件
①交通條件:陸路或海上交通便利,利于運輸大宗貨物。
②國防安全:建在地廣人稀(如山區、沙漠)地區,有建禁區的可能,也有利于保密。
③發射時間:多夜間發射,利于跟蹤目標進行觀察。
2.結合航天背景考查地球運動。
(1)航天器發射時間的選擇
航天器的發射時間需要精確計算,以確保其能夠進入預定的軌道。這通常需要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發射場的地理位置、氣象條件等多種因素。例如,為了節省燃料和成本,通常會選擇在地球自轉線速度較大的低緯度地區發射航天器。
(2)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運動狀態
航天器在太空中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同時還會受到太陽風、宇宙射線等太空環境的影響。航天器的運動狀態可以通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航天器的軌道參數等因素進行計算和預測。此外,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運動還會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擾動,如月球、太陽等。
(3)地球運動對航天活動的影響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對航天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地球的自轉會導致航天器的軌道發生變化,需要定期進行軌道修正。此外,地球的公轉還會影響航天器與地球之間的通信和觀測。例如,在地球公轉至遠日點時,由于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較遠,太陽輻射對航天器的影響會減弱,這有利于進行某些科學實驗和觀測。
3.建設海洋強國的意義。
建設海洋強國的意義深遠而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服務于國家戰略利益與可持續發展
資源保障: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緊張,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廣闊的水域,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等。建設海洋強國有助于我國更好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空間拓展:海洋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向海洋進軍,可以拓展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生態安全: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建設海洋強國將促進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確保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洋經濟成為新增長點:隨著海洋產業的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建設海洋強國將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為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海洋強國將促進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傳統海洋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同時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3)提升國際地位與影響力
增強國際話語權:建設海洋強國將提升我國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有助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
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海洋是連接世界各國的紐帶。建設海洋強國將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在海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海洋問題,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4)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
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海上通道是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海洋強國將加強海上力量的建設,提高海上通道的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應對海上威脅與挑戰:隨著海洋戰略地位的日益凸顯,海上安全威脅和挑戰也日益增多。建設海洋強國將提升我國應對海上威脅與挑戰的能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
4.海水性質隨深度的變化
海水的性質主要包括溫度、鹽度和密度三個方面,它們隨深度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規律。
(1)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
表層海水溫度:海水溫度主要由太陽輻射決定,因此表層海水溫度受季節和緯度的影響較大。一般來說,海水溫度由熱帶地區向兩極遞減。在同一海區,表層海水夏季溫度較高,冬季溫度較低。
隨深度的變化:海水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深度以下(通常為1000米左右),海水溫度隨深度的變化就不大了。這是因為深層海水無法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其溫度主要受到地球內部熱量的影響。
在高緯度地區,冬季冷卻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冷中間層,這也是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的一個表現。
(2)海水鹽度隨深度的變化
表層海水鹽度: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以副熱帶海域最高,由副熱帶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逐漸降低。
這是因為副熱帶海域降水少,蒸發量大,導致鹽度升高;而赤道附近降水多,蒸發量小,鹽度較低。
隨深度的變化:在中、低緯度海區,表層鹽度較高,隨深度的增加,鹽度降低。這是因為表層海水受到蒸發和降水的影響較大,而深層海水則相對穩定。但在高緯度海區,表層鹽度較低,隨深度增加,鹽度反而升高。這是因為高緯度海區表層海水受到融冰和淡水注入的影響,鹽度降低;而深層海水則相對較少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3)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
表層海水密度:表層海水密度與溫度的關系最為密切。一般來說,海水的溫度越高,密度越低。因此,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隨深度的變化:海水密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一定深度以下(通常為1000米左右),海水密度達到一個極限值,不再隨深度增加而增大。這是因為深層海水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密度增大;但當壓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海水密度就不再隨壓力的增加而增大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海中斷崖”現象中,海水密度會隨深度的增加而突然變小。
(2024·江西南昌·模擬預測)2024年6月4日,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由于月球背面一直背向地球,嫦娥六號借助“鵲橋”中繼衛星實現了通信聯系。此次登月,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了一面由玄武巖纖維制成的五星紅旗,并成功采樣月球背面的土壤,這也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土壤采樣。下圖是嫦娥六號登月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推測此面玄武巖纖維制成的五星紅旗的特性有( )
①耐高溫 ②耐低溫 ③防水強 ④質量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月球背面一直背向地球,是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過程中( )
A.每日自轉1周 B.每月自轉1周
C.每年自轉1周 D.沒有自轉運動
3.與地球相比,月球土壤最大的不同表現在( )
A.有機質含量 B.礦物質含量
C.孔隙度大小 D.顆粒度大小
【答案】1.A 2.B 3.A
【解析】1.月球表面由于其稀薄的大氣層導致月球表面的晝夜溫差特別大,在白晝的時候,溫度異常較高,夜晚溫度異常偏低,所以玄武巖制作的五星紅旗要耐高溫和耐低溫,①②正確;月球表面沒有水,所以不需要防水。③錯誤;紅星紅旗需要從地球運送到月球,質量必須越輕越好,減少運輸壓力,④錯誤。故①②正確,③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月球要做到背面一直背對地球需要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同時月球自轉一周才能保證月球背面一直背對地球,月球公轉的周期是一個月,所以月球自轉的周期是一個月,B正確,ACD錯誤。故選B
3.月球表面沒有生物,所以月壤不含有有機質,而地球上的土壤由于其生物作用,是含有有機質,所以有機質含量差異巨大,A正確;月壤是巖石風化形成的,和地球一樣礦物質含量比較高,孔隙度和顆粒大小也差不多,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2024·甘肅·二模)2024年6月2日6時23分,“嫦娥六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開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施的樣品采集任務。6月3日,月表取樣完成后,“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一面由玄武巖纖維制成的“石頭版”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下圖分別示意月球背面與月球正面。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與正面相比,月球背面( )
A.在地球上可以看見 B.地形更加崎嶇
C.受地球引力影響大 D.不被太陽照射
5.“石頭版”五星紅旗需克服的月球惡劣環境條件主要是( )
A.風沙天氣肆虐 B.流水侵蝕強烈
C.大氣壓強過大 D.晝夜溫差巨大
【答案】4.B 5.D
【解析】4.據圖可知,月球正面地勢較為平坦,月球背面多環形坑,地形更加崎嶇,B正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繞地公轉周期保持一致,使得地球上始終只能看到月球近地一側,即月球正面,A錯誤;月球正面受到的地球引力較大,月球背面受到的地球引力較小,C錯誤;當月球處于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球背面可被太陽照射到,D錯誤。故選B。
5.聯系已學可知,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白天沒有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氣溫較高,夜晚沒有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巨大,D正確;風是大氣的水平運動,月球沒有大氣,不存在風沙天氣及大氣壓強過大,AB錯誤;月球表面沒有長期穩定存在的液態水,無流水侵蝕,B錯誤。故選D。
(2024·山西忻州·期中)北京時間2024年7月3日22時51分,駐留在中國空間站“天宮號”(下圖)的神舟十八號乘組3名航天員密切協同,順利完成了艙外巡檢任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航天員在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等活動所用的能量來源是( )
A.天體引力 B.宇宙輻射
C.太陽輻射 D.地球內能
7.干擾空間站航天員與地面通信聯系的太陽活動是( )
A.太陽黑子、太陽耀斑 B.太陽耀斑、太陽風
C.太陽耀斑、極光 D.太陽黑子、太陽風
8.神舟十八號乘組航天員出艙當天為農歷五月廿八,三名宇航員可能觀看到天空中的月相是( )
A. B.
C. D.
【答案】6.C 7.B 8.A
【解析】6.航天員在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等活動所用的能量是太陽能,來源是太陽輻射,C正確;與天體引力、宇宙輻射、地球內能無關,ABD錯誤。故選C。
7.太陽耀斑、太陽風發出的帶電粒子流可以干擾電離層,影響空間站航天員與地面通信聯系,B正確;太陽黑子對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極光是太陽活動的結果,ACD錯誤,故選B。
8.農歷五月廿八月相為殘月,亮面朝西,A正確;B為上弦月,B錯誤;C為下弦月,C錯誤;D為滿月,D錯誤,故選A。
(2024·甘肅武威·期中)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于2024年10月30日4時27分31秒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完成下面小題。
9.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最接近( )
A.8°N B.8°S C.20°N D.20°S
10.相較于我國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優勢在于( )
①緯度高,自轉線速度大②降水少,晴天多,能見度高
③交通便利,適合大型運載火箭運輸④地廣人稀,便于航天器回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9.B 10.D
【解析】9.9月23日太陽直射赤道,12月22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故神州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且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AC錯誤。由于太陽直射點大約4天移動1°,可從9月23日開始計算,太陽直射點大約移動到8°S附近,B正確,D錯誤。故選B。
10.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比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緯度高,自轉線速度小,①錯誤;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深居內陸,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能見度高,便于航天器的追蹤,②正確;酒泉位于內陸,較為偏僻,交通欠便利,文昌衛星發射基地,交通便利,大型運載火箭可以利用船舶運輸,運輸的火箭直徑受限制較小,③錯誤;地廣人稀,植被稀疏,視野開闊,便于火箭殘骸及返回艙的回收,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024·廣東深圳·二模)2023年12月27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大洋深海鉆探船“夢想”號在南海首次試航成功“夢想”號擁有先進的鉆探技術以及高標準的水下設備,是目前全球從海面向下鉆探深度最大的鉆探船,能鉆探到海面以下11000米深處。“夢想”號的目標是鉆透地殼,從海面抵達地慢,為科學研究打開一扇未知的大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我國“夢想”號為實現“從海面抵達地幔”所選擇的鉆探地點應具備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
A.海水深度<5000米
B.海洋地殼厚度<6000米
C.海水深度<11000米
D.海水深度+地殼厚度<11000米
12.不考慮海底熱液等因素影響,在南海4000米深的海域作業時,深海水下設備下潛過程中( )
A.海水鹽度不斷升高 B.海水密度急劇增大
C.海水溫度快速降低 D.海水壓力持續增大
【答案】11.D 12.D
【解析】11.“從海面抵達地幔”需要穿越海水和地殼,“夢想”號的最大鉆探深度是11000米,所以穿越的海水深度和地殼要小于11000米,D正確;海水深度<5000米或11000米,但是地殼厚度厚,也不能穿越到地幔,AC錯誤;海洋地殼厚度薄,但是海水深度大也不能滿足條件,B錯誤;故選D。
12.海水鹽度隨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1500米左右),鹽度分布近似均勻,不會不斷升高,A錯誤;海水密度在海下2000米及以下變化不大,B錯誤;海水溫度在1000米以下隨深度變化不大,C錯誤;隨海水深度增加,海水壓力會持續增加,D正確;故選D
(2024·安徽馬鞍山·期末)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3年12月27日,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珠江口海域順利完成首次試航。“夢想”號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鉆探能力,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實施大洋鉆探國際大科學計劃,承載著中華兒女建設海洋強國的夢想。下圖為“夢想”號首次試航區伶仃洋海域示意圖。
材料二:近年來,廣東省加速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開發,開創了“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的新局面,為我國能源發展探索出海域資源集約生態化開發的新模式。下圖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開發示意圖。
(1)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多樣,據材料一指出伶仃洋海域的主要開發利用方式。
(2)說明“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成功試航,對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
(3)簡述廣東省加速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的主要原因。
【答案】(1)建設港口;開辟海運通道(航道);建設橋梁隧道(深中通道)。
(2)利于提高我國勘探、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擴大海洋空間開發范圍;提高我國海洋開發的國際影響力;利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利于強化全民海洋意識,樹立海洋國土觀念。
(3)廣東省沿海風能資源豐富;我國能源需求量大;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水產資源需求量大;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詳解】(1) 海洋空間資源包括運輸空間:交通運輸和港口建設,現代化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圖中顯示伶仃洋有航道(聯系港口)和深中隧道,這說明當地的海洋空間資源主要利用的是建設港口、開辟海運通道(航道)、建設橋梁隧道(深中通道)。
(2) 海工裝備是開采海洋石油資源和勘探相關資源的重要設備,發展深水海工裝備制造業有利于增加我國能源的勘探量和開采量,利于提高我國探索、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海工裝備能使我們更便利的開發海洋資源,探索遠海的各類資源,擴大海洋空間開發范圍;提高我國海洋開發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拓展生存空間(緩解陸地環境的壓力);有利于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有利于強化全民海洋意識,樹立海洋國土觀念。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廣東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受季風影響顯著,風力較大,風能資源豐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能源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發展海上風電有利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發展海上風電,能夠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調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碳排放,早日實現碳達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于海洋水產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發展海洋牧場,能夠滿足對于海洋水產的需求;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有利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