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這片光怪陸離的江湖里,有一家公司曾經是無人不知的“王者”——華誼兄弟。
可如今華誼兄弟的名字更多地和“對賭協議”這四個字捆綁在一起,成了娛樂圈里一個讓人既敬畏又唏噓的話題。
華誼兄弟的帝國是如何從巔峰滑向低谷的。
要說華誼兄弟的發家史,那真是中國影視圈的一部傳奇。
1994年,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在北京創立了華誼,當時的他們可沒啥背景,就是一腔熱血想在廣告行業闖出一片天。
誰能想到,這家小廣告公司后來會成為中國影視圈的“帶頭大哥”?
1998年,華誼開始涉足影視,投資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票房大賣。
從此,華誼和馮小剛的名字就綁在了一起。
接下來的十幾年,華誼兄弟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
馮小剛的賀歲片年年霸屏,《非誠勿擾》《集結號》《唐山大地震》,每一部都是票房收割機。
華誼還簽下了周星馳、黃曉明、范冰冰等一票大牌明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音樂,樣樣都玩得風生水起。
2010年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影視公司,市值一度高達幾百億。
那時候的王氏兄弟,簡直是娛樂圈的“點金手”,隨便投個項目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可華誼的野心遠不止于此。他們不僅要做內容,還想做平臺,甚至做整個娛樂產業的“操盤手”。
于是他們開始了一場更大膽的冒險——用“對賭協議”把明星和公司深度綁定。
這招看似高明,卻也埋下了日后崩盤的種子。
啥是對賭協議?說白了,就是一場豪賭。
華誼兄弟給明星或者導演一筆錢,或者是股權、資源,但條件是你得保證在未來幾年內給公司賺回指定的利潤。
賺不到?那就得自己掏腰包補上差額。
這協議乍一看挺公平:你拿了我的錢,就得給我干活。可實際上,這玩意兒就像一副金光閃閃的“手銬”,鎖住了明星,也鎖住了華誼自己。
娛樂圈這行當,太不穩定了,電影票房、電視劇收視率、藝人口碑,哪樣不是靠天吃飯?
一部電影砸了,可能就讓公司和明星雙雙“翻車”。
可華誼偏偏就愛玩這種高風險的游戲。
他們簽下的對賭協議,條款往往苛刻得讓人咋舌。
比如,馮小剛的東陽美拉公司在2015年被華誼收購時,簽了對賭協議,承諾五年內每年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
如果完不成,馮小剛得自己掏錢補齊。
張國立的浙江常升公司、周星馳的PDAL公司,也都簽過類似的協議。
這協議簽的時候,明星們估計都覺得自己穩賺不賠。
畢竟,那會兒華誼如日中天,誰不想搭上這艘“巨輪”?
可誰也沒想到,娛樂圈的風向變得比翻書還快。
馮小剛是華誼的“老兄弟”了,幾乎是陪著華誼從草根走到巔峰的人。
他的賀歲片曾經是春節檔的票房保證,可到了2010年代末,觀眾的口味變了,馮小剛的電影卻有點跟不上節奏。
2017年的《芳華》雖然口碑不錯,但票房遠沒達到預期;2018年的《手機2》更是被吐槽得體無完膚,直接撲街。
根據對賭協議,馮小剛的東陽美拉得每年給華誼貢獻1億元的凈利潤。
可馮小剛的電影一部接一部失利,公司業績自然也完不成目標。
到了2020年,華誼公開披露,馮小剛需要賠償1.68億元來補齊對賭協議的缺口。
這消息一出,網上炸了鍋。
1.68億啊!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天文數字;就算對馮小剛這樣的頂級導演,也是個不小的打擊。
更讓人唏噓的是,馮小剛為了還債,接了不少商業片和廣告代言,打工還債。
如果說馮小剛的1.68億讓人震驚,那張國立的故事就更讓人感慨了。
張國立是娛樂圈的老戲骨,演技派代表,主持《國家寶藏》時那股子文化底蘊,圈粉無數。
可誰能想到,這位70歲的老藝術家,也被對賭協議拖進了泥潭?
張國立的浙江常升公司在2013年被華誼收購,同樣簽了對賭協議。
協議要求公司每年完成一定的利潤目標,但這幾年,影視行業整體低迷,張國立的公司也沒能幸免。
項目虧損、投資失利,利潤目標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為了履行協議,張國立只能四處接戲、接綜藝,甚至還得幫公司拉投資。
70歲的年紀,本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他卻還在片場、綜藝場里奔波,實在是讓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張國立這把年紀還在還債,華誼的協議得多狠啊?”
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也道出了不少人對對賭協議的質疑。
畢竟娛樂圈的成敗有時候真不是個人能控制的,簽了這種協議,等于把未來都押給了運氣。
再說說周星馳,這個名字在華語電影圈幾乎就是“神話”。
他的《美人魚》《西游降妖篇》當年票房爆棚,華誼自然不會放過這位“票房之王”。
2016年,周星馳的PDAL公司和華誼簽了對賭協議,承諾未來幾年每年貢獻一定利潤。
可星爺的電影制作周期長、成本高,票房雖然高,但利潤未必能達到對賭的要求。
到了2019年,華誼和周星馳的合作戛然而止。
表面上是“和平分手”,但業內傳言,雙方在對賭協議的執行上出現了分歧。
周星馳的電影風格太獨特,產量又低,華誼那種“快節奏、高回報”的對賭模式,顯然和他合不來。
分手后,周星馳繼續拍他的電影,而華誼卻少了一棵“搖錢樹”。
華誼兄弟的低谷,不只是因為對賭協議的失利,更是因為整個行業的變遷。
2010年代后,互聯網巨頭開始殺入影視圈,騰訊、愛奇藝、阿里影業,個個都是財大氣粗的主兒。
華誼的傳統模式——靠大導演、大明星、院線票房,漸漸被短、網劇、流媒體擠得沒了空間。
更致命的是,華誼自己的戰略失誤。
2015年前后,華誼瘋狂擴張,收購公司、投資實景娛樂、布局游戲產業,花錢如流水。
可這些投資大多沒見回報,反而讓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2018年,華誼兄弟爆出巨額虧損,王中軍甚至公開承認“公司現金流緊張”。
曾經的“娛樂帝國”,如今卻成了“債務纏身”的代名詞。
對賭協議的崩盤,只是華誼困境的一個縮影。
馮小剛、張國立、周星馳,這些曾經的“盟友”,如今要么賠錢、要么解約、要么苦苦支撐。
而華誼自己,也在資本市場和輿論場上摔了個大跟頭。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