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常聽長輩說:“親戚家的孩子,能幫就幫,都是一家人”。
于是,許多人掏心掏肺的對親戚家的孩子好,出錢出力、輔導功課、介紹工作,甚至比對自家娃還要上心。
可等到年歲漸長,經歷的多了,才漸漸明白:
對親戚家孩子太好,往往換不來感恩,反而可能落得一身埋怨,甚至彼此反目成仇。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這不過是人性使然罷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與人之間的付出與回報,往往遵循“適度原則”。
也就是說,哪怕是由血緣勾連的親戚,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
否則一旦過度,就容易打破平衡,引發矛盾。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對親戚家孩子如果太好,難逃的3種扎心結果,很現實。
01.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不懂感恩
老話說:升米恩,斗米仇。
說的是,偶爾的小恩小惠,別人會感激。
但若是長期過度付出,反而容易讓對方習以為常,甚至覺得你給得不夠。
對應到親戚關系上,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加保留,盡心盡力,那么幫的多了,對方的孩子就覺得“你幫我是應該的,反正你是長輩”。
但如若但凡有一次你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心生不滿,覺得你變了,甚至在背后指責你“小氣、勢利”。
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過一種理論,名為“社會交換理論”。
這個理論指出,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一種利益交換。
就連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也無法例外。
如果一方長期單方面付出,另一方就會逐漸失去心理平衡,要么產生依賴,要么變得麻木。
到最后,你越是不遺余力的付出,對方越不會感恩和珍惜。
02.被當成“提款機”,關系變味
有些親戚家的孩子,嘴上甜言蜜語,可心里呢,卻把你當成了“長期飯票”。
今天借錢交學費,明天找你介紹工作,后天買房結婚又伸手要支援。
就好像你為他們付出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一樣。
你若是拒絕,他們便覺得你“不近人情”,可你若答應,他們下一次會索要的更多。
《增廣賢文》里說: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說的是關系再怎么親近,若是一方總是索取,總是有各種各樣頻繁的交集,那么感情也會慢慢變淡。
更扎心的是,有些孩子長大后,不僅不念舊情,反而會心理扭曲的認為你的幫助是一種“施舍”,甚至心生怨懟,認為你當初的付出是“別有用心”。
人性往往如此,輕易能得到的,往往最不被珍惜,甚至還可能覺得別人居心不良、有所圖謀。
想起心理學上的一個定律,名為“凡勃侖效應”,一般用于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上。
指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程度,往往跟定價有關。
一般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的需求感就越是強烈。
對應到親情上,有時也是如此。
細細品咂,讓人五味雜陳。
03.自己家孩子心生不滿,家庭矛盾加劇
在過去,家家戶戶的條件都不夠好,誰家都有個馬高鐙短、上班農忙的時候。
一般這時,往往都會把自家孩子送到親戚家短住一段時間。
有的人覺得,既然兄弟姐妹信任,把孩子托付給自己了,那么就一定要盡心盡力。
比如家里的雞蛋,給自家娃舍不得吃,也得給親戚家孩子每天煮上一個。
再比如,家里但凡有個臟活累活,也常常以讓自家孩子幫忙為主。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越是如此,越會忽略自己家的孩子。
孩子雖然小,但心思敏感,長時間下去,親子關系很容易產生裂痕。
之前有位讀者就跟我分享:
她從小就被父母要求讓著表弟,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給他,甚至大學學費都被父母拿去資助表弟創業。
結果呢,表弟事業有成后,對她家不聞不問。
更讓人難過的是,她自己也因為小時候的落差,和父母的關系一直疏遠。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話:
家庭中的偏心,是孩子心理問題的根源之一。
如果對親戚家孩子過度付出,那么有一天傷害的,也許就是自己最親的人。
其實,親情也需要界限,無原則的付出越多,關系失衡的概率也就越高。
話說回來,親戚之間,互相幫助本事美德,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度。
尤其是對親戚家的孩子,可以關心,但不要過度付出,可以幫忙,但千萬別越俎代庖。
正如《論語》所言:君子周急不繼富。
說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只會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會為富人增添好處。
對應到親戚家的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也許,真正的智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是適可而止,而并非傾其所有。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