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健康提示
今天是“全國瘧疾日”。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過蚊蟲叮咬或輸血傳播。曾在瘧疾流行區住宿、夜間停留或近2周內有輸血史的人員,出現典型的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臨床癥狀時,應及時就醫。
2025年4月25日是
世界防瘧疾日
2025年4月26日是
第18個“全國瘧疾日”
今年的宣傳主題是
嚴防輸入再傳播,鞏固消除瘧疾成果
2025年全國瘧疾日主題宣傳海報
“黃昏時分,煙瘴大起,直至巳、午時方收,惟未、申、酉三時,可以往來;余者時辰,皆瘴氣密布,觸之即死”。
——摘自《三國演義》
讀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對這段繪聲繪色的描述印象深刻。這句話出現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情節中,描述的是云南地區的瘴氣現象。
除了和自然因素有關,瘴氣和生物因素如瘧疾、沙虱病等疾病相關。例如,惡性瘧疾在濕熱環境中高發,患者會出現高熱、昏迷等癥狀,被古人歸為“瘴氣致死”。
瘧疾是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與人類共存了三千多年,現今仍在非洲肆虐,每年導致幾十萬人死亡。
瘧疾(Malaria)俗稱“打擺子”,主要是通過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的血液而感染所引起的傳染病。
瘧原蟲在人體可寄生于紅細胞內或肝細胞內。一般有間歇性發冷、發熱、出汗的臨床表現,有時還會引起脾腫大和貧血。重癥瘧疾患者可引起腦、肝、腎等臟器損害,并可引起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甚至多系統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瘧疾共有惡性瘧、間日瘧、卵形瘧、三日瘧和諾氏瘧原蟲5種類型。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為惡性瘧原蟲感染引起的惡性瘧,也是古時“瘴氣”的罪魁禍首。
01
在人類文明的列車駛入了先進的21世紀,惡性瘧還這么惡嗎?
答案是肯定的。
《2024年WHO世界瘧疾報告》顯示:2022年估測全球瘧疾病例數約2.49億,死亡病例約60.8萬例。其中70%以上的死亡病例為非洲5歲以下兒童,且幾乎均為惡性瘧。
瘧疾曾是嚴重影響福建省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傳染病。
1954年和1972年,先后經歷了2次全省瘧疾暴發流行,年發病率分別為266.43/萬和238.25/萬。
2005年以后,福建省未再有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報道。
2019年3月,經國家評估組評定,福建省通過了消除瘧疾終審評估。
2021年6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通過消除瘧疾認證,但是輸入性瘧疾仍然存在。我國每年仍有近3000例的輸入病例(惡性瘧占比50%以上),并報告數十例的危重病例及十例左右的死亡病例,后者均為惡性瘧原蟲感染者。
02
那惡性瘧為何至今依然如此險惡?其到底惡在哪里?
? 疫苗研發艱難
瘧疾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但其疫苗研發卻比天花、新型冠狀病毒、黃熱病等病毒類疾病艱難。這是因為瘧疾患者痊愈后,不會獲得終生免疫力。
對于已經消除瘧疾的地區,除近期曾在瘧疾疫區得過瘧疾的個別人群外,我國絕大多數人對瘧疾無免疫力,均為易感人群。
顯微鏡-薄血膜鏡下圖像,圖片為原創,若引用,請標明出處
? 瘧原蟲會聚集在腦血管,對人體傷害嚴重
惡性瘧之惡,還在于惡性瘧原蟲可能會在腦血管中聚集,使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腦型瘧,重癥瘧疾之一),是兒童和無免疫力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這種情況在其他種類瘧疾患者中甚少見到。
顯微鏡-厚血膜鏡下圖像,圖片為原創,若引用,請標明出處
溫馨提醒
回國后如果出現周期性的發冷、發熱、出汗等瘧疾典型癥狀,請盡快前往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境外旅居史。
瘧疾是可防可治的,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將縮短病程并規避死亡。
若一旦診斷為瘧疾,建議患者須謹遵照醫囑,全程、規范服用抗瘧藥,才能把健康損失降到最低。切勿因您長期在流行區就覺得對瘧疾有所了解,進行自我診斷,自行服藥,從而耽誤了最佳的救治時間。
來源:福州疾控
一審:陳素玲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