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
在中國,有一個作家,盡管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其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被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并不遜色。”
這個作家叫陳忠實。1942年8月3日,陳忠實出生于陜西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陳忠實的學歷不高,僅高中畢業、然后就開始從事教學工作,業余時進行文學創作。由于工作表現好,1966年上半年、他被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這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
文革開始后,陳忠實作為學校紅衛兵組織的政委,被推選為赴京代表之一,負責帶領學生去北京“大串連”。他們11月到達北京,在北京住了20多天;期間的主要活動,一是接受了毛主席的第七次檢閱,二是參觀了一些學校單位的大字報。
11月11日下午,毛主席第七次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陳忠實見到了毛主席,激動萬分。主席去世后,陳忠實應《陜西文藝》之約、寫了紀念文章《努力學習努力作戰》,對這次被接見進行了較為詳細地敘述。
陳忠實
1980年。陳忠實(左一)在家鄉菜園和老農交談。
這篇文章發表在《陜西文藝》1976年第6期“毛主席啊,延安兒女永遠懷念您”專輯,內容如下:
- 最難忘,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在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進軍聲中,我作為一個紅衛兵。在天安門前,華燈之下,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檢閱。十年前動人的情景,此時那么親切地浮在腦海,如在眼前。
- ……四時,廣播里響起雄渾的《東方紅》樂曲,整個廣場變成一個歡騰的海洋,毛主席乘著敞篷汽車,一身綠色軍裝,從西長安街徐徐開來。我看見毛主席了!我看見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了!毛主席高大魁梧的身軀,一手扶著車欄,頻頻向兩邊歡呼的小將揮手,微風吹著主席的頭發。
我踮著腳尖。不住口地呼著“毛主席萬歲”的口號。正當毛主席經過我們隊列前面的時候,主席側過頭來,揮著巨手,向我們揮動著。我看見毛主席滿面紅光,向我們微笑著,不禁熱淚盈眶,幸福的淚水擋住了視線。我一直目送著毛主席向東長安街的紅色波濤中駛去……
陳忠實是少數從始至終都不掩飾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的作家。1993年10月12日至26日,他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意大利,回來后寫下了他此行的一段經歷。
左三為賈平凹、左四為路遙、最右邊一位是陳忠實
穿西服者為張鍥
- 在一家皮貨商店里,一位年輕店員突然對著作家張鍥驚叫起來:“毛—毛—”這種情景、在我已不覺新鮮。因為自進入意大利以來已經發生過三次,在賓館,在飯店,常有人走上前來拉住張鍥的手驚喜地呼叫著“毛—毛—”
- 這是在亞平寧半島。這個半島上的許多普通人,甚至可以說是社會最底層的人,至今還記得一位業已逝去十七年的中國人的領袖毛澤東的音容笑貌,我在那一刻確實感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信。
因為在他謝世后,世界上有些政客朝他潑去了夠多的污水,這種潑污水的舉動與嚴肅地糾正錯誤不在一個思維檔次,也不在同一人格品位上。亞平寧半島的普通人似乎并沒有把潑給毛澤東的污水當回事,依然崇敬他,以至驚呼著要與一位和毛澤東想象的中國作家照相留念。
我現在更深地感受到毛澤東的人格力量,他不單具備一個大國大黨領袖的崇高人格,而且代表著一切普通中國人的獨立人格。尤其在看到他與政治經濟大國首腦接觸談話時、毫不做作的自然舉動中的自信,維護國家和民族獨立的堅定與凜然,便自然引發起心靈的震顫……這是所有演技演員所無法模擬的。
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繁榮和多樣化,我們將更崇尚這種獨立人格作為靈魂的支撐,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的民族。聚在這里的年輕人,對自己逝去的領袖洋溢著的巨大熱情,使直接經受過毛澤東時代的我感到欣慰。這是我們在爭取新生活的歷程中所最可珍貴的情懷。
2016年4月29日,陳忠實在西安西京醫院因舌癌去世。據稱,陳忠實愛抽雪茄煙、煙不離口,愛喝高度西鳳酒(黑葫蘆瓶)、餐餐不少,可能是疾病的誘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