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電影《獨一無二》導演王沐攜主演張婧儀等,走進南京理工大學與學生們互動。影片中,喻延家里爸爸媽媽哥哥都是聾啞人,她是唯一的聽人,一家相處的日常打動了學生們,現場抽泣聲四起,而“南理工現實版喻延”更是讓主創們淚目。
《獨一無二》講述了17歲的女孩喻延(張婧儀 飾)作為聽障家庭中的唯一聽人,從小時候起,她就是家人無聲世界與外面有聲世界之間的溝通橋梁。片中,無論是家人經營的小飯店遇到糾紛等問題,還是帶爸爸去買魚,或者去醫院看病等,她都是負責溝通的那一個,同時她也因此被“困”在了這個家。即將高考的她心里有一個去外地上音樂學院的音樂夢,而家人希望她上本市的大學,離家近,好照顧家里,面對追尋夢想與捍衛家人的兩難局面,她在各種選擇之間尋找自己的成長軌跡。
影片以聽障為殼,不僅呈現了中國千萬聽障人群的現實處境,更表達了年輕人奔向自己人生道路的掙扎。
現場有一位女大學生回憶說,當年自己從新疆考到南京理工大學,當時父母不能相送,把她送到高鐵站,她獨自一人先高鐵到烏魯木齊,再飛南京,一路上就是這樣的奔向自己人生歷程的心境,通過《獨一無二》再次觸發這部分記憶,很是感慨。而張婧儀則回憶說,雖然自己很早就住校,但后來到了北京后,某一天在國貿附近獨自上出租車后的某個瞬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獨立了,至今仍記得那一刻的感受。
影片《獨一無二》中,喻延是整個家庭對外交流的紐帶,面對父母和哥哥,她像一個“小家長”一樣,她想“飛”,但不敢“飛”。
南理工一位男研究生在提問中感謝電影主創們拍出了這個故事,因為他的父母也是聾啞人,自己也一直像喻延一樣是家里人對外交流的橋梁,片中很多細節也是他的生活細節。這些感動了劇組主創和學子們,張婧儀還邀請這位同學上臺,不僅一起錄了愛心視頻給他的父母,還主動跟工作人員商議請他們一家看電影《獨一無二》。
張婧儀透露,自己在學習手語時總結了一些心得,手語很簡短,而且語序不同,“他們更直白,把想表達的內容用更簡短有力地呈現出來。”進組前就跟手語老師學習了,手語老師把所有臺詞錄成了視頻,“每周還會考試、抽查,我們還在北京聾啞人餐廳打工了幾天”。
聊起創作初衷,導演王沐在互動中透露,“我自己身邊就有不少聾人朋友,也有朋友在做聾人戲劇,我去現場觀摩過,受到了很大震動。”他們通過手語和肢體來表達情緒和情節 ,特別有感染力,“有一次,在現場我遇到了一個聾人家庭和其中的聽人成員,了解到他們有一個家庭集體愛好就是去KTV蹦迪,他們會把音樂開到最大聲,用音樂的轟鳴去震動他們。這一刻,讓我很震動,所以影片《獨一無二》旨在以平等視角呈現他們的生活,這一些細節也呈現在電影里”。
王沐說:“他們不是特殊群體,而是’我們’的一部分。” 因此,王沐在影片中通過對比喻延的“有聲世界”與家人的“無聲世界”,用獨特的聲音設計強化情感張力,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角色的困境。
影迷互動環節,不少觀眾也直言被電影里很多的細節所感染:“在不能用聲音傳遞的世界里,手語和文字是這個家里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冰箱角落里卷邊的便利貼上密密麻麻寫著的不僅是家人的叮囑,更是滿滿當當的愛。”
有觀眾點評表示,電影通過展現喻延一家四口普通而又溫馨的日常,展現出這個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面對生活的樂觀積極。“他們或許同時擁有勇氣與天真、或許幽默抽象、或許愛美又有少女心,也或許是沉默但細膩的依靠,他們組成了一個普通、平凡而又溫暖的家庭,他們也是我們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縮影。”
王沐表示,我們每個人的家庭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出現,矛盾、爭吵在所難免,“但正如這部電影里所表達的那樣,溫暖始終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每一個溫暖的瞬間,都隱藏著無言的重量——家人的愛具體而沉默,明白了這份愛的意義,就是我們長大的開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剪輯 周嘉楠
校對 潘政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