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和6日,作為全國唯一一家民營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將連續第二年應邀赴上海參加“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這場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音樂家協會承辦的音樂盛會,匯聚了全國十家優秀樂團,作為其中之一的貴陽交響樂團,正以獨特的“貴陽模式”奏響中國交響樂新聲。
“受邀參演的樂團均代表著我國交響樂團或民族樂團的最高水準。”貴陽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張國勇說,“貴陽交響樂團能連續兩年獲此殊榮,一方面源于樂團16年如一日的磨礪與成長,藝術水準的提升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也歸功于樂團獨特的體制機制,這種‘貴陽模式’賦予樂團獨特的優勢,備受業界矚目。”
交響樂職業化發展的“貴陽模式”
貴陽交響樂團的誕生是一個創新之舉。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企業家黃志明和王小星夫婦以“政府支持、企業出資”的新機制,創立了這家民營交響樂團。這一創新模式不僅填補了我國交響樂領域民營資本的空白,更開創了職業化運營的新路徑。政府提供演出、排練場地及資金支持,企業每年注資,確保樂團穩定運營。而樂團則通過簽約制、末位淘汰制等職業化管理,吸引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演奏員,外籍樂手曾一度占比超30%,樂手待遇達行業頂尖水平,構建了一支國際化的交響樂團隊。
從創立之初,貴陽交響樂團便站在“巨人肩膀”上。陳佐湟、劉云志、李心草、里科·薩卡尼、張國勇等海內外音樂大師的傾力加盟,讓這支以“貴陽”命名的樂團從誕生之日起便擁有世界級的藝術基因。樂團還引入國際通行的“音樂季”演出模式,卡爾·圣克萊爾、加里·格拉夫曼、伊利亞·卡勒、寧峰等世界級音樂大師相繼登上貴陽大劇院的舞臺。
在藝術總監張國勇的帶領下,貴陽交響樂團堅持“守正創新”的藝術理念。一方面,樂團以嚴謹的態度詮釋馬勒《第二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三交響曲》等經典巨作,其“強而不噪、弱而不浮”的弦樂聲部,贏得中國交響樂團聯盟首任主席卞祖善的高度評價。2024年9月6日,第六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在貴陽開幕,卞祖善盛贊貴陽交響樂團呈現的開幕式音樂會為“中國西部交響樂周中水準最高、最壯麗的一次演出”。另一方面,樂團積極擁抱現當代中國交響樂,連續多年舉辦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原創作品音樂會,并與譚盾、趙季平等作曲家合作,演繹中國聲音。
此次參加“時代交響——全國優秀樂團邀請展演”,貴陽交響樂團將帶去“一中一西”兩場音樂會。張國勇介紹,其中《“吟游他鄉”中國當代作品》音樂會中的三個曲目,都具有淳樸的民間風范,樂曲里能聽到很多民歌素材,足以代表中國當代原創作品的水平,“而《紀念肖斯塔科維奇逝世五十周年專場》音樂會的古典音樂,是全世界共同的藝術表現題材,在全世界能演的我們也能演,我們想通過這樣的演出,表達中西文化的貫通與文化交流的意義。”
16年,躋身全國一流的“貴陽速度”
時間回溯到2009年,貴陽交響樂團從招募樂手到首演,僅用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創造了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貴陽速度”。
樂團成立之初便面向全球發布“英雄帖”,從400多名應征者中精選出46位音樂家,組建了最初的團隊。其中,樂團常駐指揮一職吸引了全球60名指揮家競聘。
2009年9月19日,成立僅7個月的貴陽交響樂團在貴陽大劇院舉行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向祖國獻禮”為主題的首場演出,標志著貴陽正式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職業交響樂團。
王小星還記得,當晚演出結束后,我省著名小提琴家龔克和宋樹秀夫婦激動地說:“貴陽交響樂團的成立,結束了貴陽沒有職業交響樂團的歷史!”
回望樂團創立之初,黃志明和王小星夫婦找到時任中國交響樂團首席的劉云志,表達了在貴陽創辦民營職業交響樂團的構想時,劉云志曾坦言:“創辦職業交響樂團絕非易事,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精力。”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當見證貴陽交響樂團從蹣跚學步到穩健前行的過程后,劉云志感嘆道:“我們從零開始,每一天都在進步,朝著高峰攀爬。”
一直致力于中國交響樂團改革的陳佐湟認為,貴陽交響樂團的成立,率先邁出中國文藝體制改革的漂亮一步,作出了表率,代表了中國交響樂團改革發展的方向。
2009年至今,貴陽交響樂團走過16個音樂季,舉辦了千余場高品質音樂會,還在國內外多地演出。
貴州作家楊驪在《一座城市的交響》一書中如此描述貴陽交響樂團:一個關于城市與音樂的夢想,經過一群人的不懈努力,落地生根,由小苗終長成參天大樹,花繁葉茂。
樂團與城市共譜“貴陽情”
16年間,貴陽交響樂團的規模從最初的46人壯大到如今的80余人,團隊中既有與樂團共同成長的老成員,也有被樂團魅力吸引的新成員。對于人事總監王小星而言,如何吸引并留住高水平樂手,是她始終關注的課題。
為網羅天下英才,王小星常年奔波于國內外各大城市招募樂手。同時,她也致力于為樂手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從裝修住房到安排班車,從組織娛樂活動到創建音樂學校,她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為說服一位樂手加入貴陽交響樂團,她曾與其家人通話20余次,最終用真誠打動了對方。她還創辦貴陽交響樂團音樂學校,讓樂手通過教學的方式與當地居民建立聯系,融入這座城市。
樂團中提琴副首席魏杰自2009年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后就加入了貴陽交響樂團。作為樂團培養的第一代樂手,他見證了樂團的成長與蛻變,也與樂團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來自意大利的低音提琴演奏員弗朗切斯科·托比亞,在貴陽生活的16年里,不僅學會了貴陽方言,還賞遍了貴州的大好風光,并用鏡頭記錄下了這片土地的美麗與神奇。他說:“貴陽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我熱愛這里的一切。”
來自白俄羅斯的尤里·赫爾曼和薇奧蕾塔·赫爾曼夫婦于2012年加入貴陽交響樂團,分別擔任樂隊首席和大提琴聲部首席。他們說:“貴陽交響樂團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我們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愉快。”
來自安徽的樂隊首席張金茹,自2021年加入貴陽交響樂團以來,便深深感受到這個音樂大家庭的獨特魅力。在這里,樂團成員間相處融洽,藝術氛圍純粹而濃厚,讓她可以心無旁騖地追求音樂夢想。
來自遼寧的定音鼓首席王浩澎于2023年加入貴陽交響樂團。在加入前,他便對貴陽交響樂團的口碑有所耳聞。他曾在廣東珠江交響樂團、德國海德堡歌劇院、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國立愛樂樂團工作與實習,最終選擇貴陽交響樂團,正是看中了樂團的藝術追求和發展前景。
貴陽交響樂團,這支從黔中大地崛起的交響勁旅,正以其獨特的“貴陽模式”奏響中國交響樂的新樂章。他們用音樂連接世界、用藝術滋養城市,成為貴陽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為中國交響樂團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貴陽經驗”。
記者 董容語 吳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