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教育部出臺"破五唯"政策時,很多高校教師都松了一口氣。這項政策明確要求:不能只看論文數量、人才頭銜、職稱高低、學歷背景和獲獎情況來評價教師。大家都以為,終于可以擺脫"唯論文"的枷鎖了。
但現實卻給了教師們當頭一棒。三年后的今天,走進任何一所高校,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不再要求教師發多少篇論文,但另一個更嚴苛的標準出現了——必須要有國家級科研項目。沒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者國家社科基金,想評職稱?門都沒有。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在于高校的評價體系出了問題。"破五唯"本來是要打破單一的評判標準,但很多高校在執行時,只是簡單地把"數論文"換成了"數項目"。現在評職稱時,雖然不問你發了多少篇論文,但一定會問:你主持過幾個國家級項目?
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在不少高校,評副教授至少要有一個國家青年基金,評教授則必須要有國家面上項目。有些學校甚至要求青年教師入職三年內必須拿到國家級項目,否則就要面臨轉崗或解聘。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種"唯項目"的傾向正在愈演愈烈。一方面,國家級項目的申請難度越來越大,資助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高校對項目的重視程度卻在不斷提高。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項目越難拿,學校越看重;學校越看重,教師壓力越大。
最諷刺的是,這完全違背了"破五唯"政策的初衷。政策本意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讓擅長教學的老師可以安心教學,擅長科研的專注科研。但現在的情況是,不管你是以教學見長還是以科研見長,沒有國家級項目,一切都免談。
這樣的評價體系,正在把高校教師逼入一個新的困境。很多老師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申請項目上,反而忽視了真正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一些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僅僅因為沒有國家級項目,就失去了晉升的機會。
說到底,破除"五唯"不能變成建立新的"一唯"。高校評價體系改革,需要真正落到實處,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各類人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否則,所謂的改革就只是換了個名頭,實質還是老一套。
文章來源:中州期刊聯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