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烈士遺物、手稿檔案等珍貴文獻資料,讓孩子們駐足凝視,有的眼里還泛起了淚光……4月26日上午,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主辦的“弘揚紅巖精神 爭做時代新人——讓烈士回家”主題活動走進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聶晶、黃細亞、胡作霖3位紅巖英烈的書信、詩稿和手稿等文物及相關文史資料也在本次活動中回到了他們的母校重慶一中。
上午9點過,活動在重慶市第一中學校421廣場正式拉開帷幕。師生們首先走進了布置在現場的“紅巖精神 永放光芒”主題展覽參觀。在紅巖文化中心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師生們依次參觀了展覽中陳列的歷史圖片、烈士遺物、手稿檔案等珍貴文獻資料。大家駐足凝視、認真聆聽,不少學生眼中泛起淚光。
“紅巖英烈的故事我們已經在書本上看過很多了,但通過這次的展覽、講解,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這些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真實發生過的英烈事跡。”一名高二學生在參觀完展覽后動情地說。
在隨后舉行的紅巖英烈文史資料交接儀式中,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向重慶一中捐贈了《民國聶晶寫給大哥聶仲遜的信》《1949年黃細亞的詩稿》《民國胡作霖論報紙的新聞角度手稿》等3件文物及相關文史資料。這些史料真實記錄了英烈們在崢嶸歲月中的英勇事跡,接下來也將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讓紅巖精神薪火相傳。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著名學府,有7位紅巖英烈曾在這里就讀或工作。”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二級巡視員朱立群在活動現場致辭時表示,這里有“讓我們交換一個微笑”的黃細亞,有在國民黨特務面前大聲疾呼“我無過可悔”的易仲康,有進步學生代表聶晶、韋延鴻、李承林,還有優秀教職員工代表陳以文和胡作霖。“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毅然投身改變國家民族命運的崇高事業,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用生命和鮮血凝結成了‘紅巖精神’”。
據介紹,“讓烈士回家”主題系列活動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先后走進上海、江蘇、四川、陜西、山東等省市以及重慶市內22個區縣,通過講述英烈事跡、文史資料交接、情景劇展演、專題報告、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把紅巖英烈的事跡和革命精神送回他們曾經學習、生活、戰斗過的地方。
“這既是銘記,更是傳承!”朱立群說,到場的領導、師生通過本次活動,回溯偉大紅巖精神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和科學內涵,感悟精神偉力,汲取信仰力量,堅定前進方向。
此外,在學校大禮堂還上演了“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演職人員以講、誦、展、演等鮮活的表演形式,帶領師生穿越時空,重溫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砥礪強國報國的初心使命。其中“繡紅旗”環節更是由紅巖文化中心演職人員和重慶市第一中學校學生代表共同完成,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參加本次活動對我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以及對紅色文化的進一步認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來自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高二19班的陳駿輝在分享自己參加活動的感悟時告訴記者,在學業方面,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想要追求的目標更加明確和堅定了。“同時,紅巖英烈們面對危險時體現出來的責任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可以提醒我們在各種情境下都能非常堅定地應對各種變化。”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高二19班的王寶珠同學則用了堅定、真誠和希望三個關鍵詞來概括自己參加活動后的感受。“堅定,就是我們要堅定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理想和信念;真誠,就是要踏踏實實地對待我們的學業和生活;希望就是我們要對未來要有高遠的憧憬,并為之努力奮斗。”
紅巖文化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持續深化與教育系統的協同合作,推動更多紅色文化資源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讓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