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薪過萬到求職碰壁:一位胖東來"殺魚姐"的職場啟示錄
當李梅(化名)第三次被社區超市顧客投訴"魚鱗沒刮干凈"時,她盯著案板上斑駁的舊菜刀,突然想起在胖東來那套價值上萬元的德國進口刀具——這個曾經讓她抱怨"規矩太多"的地方,如今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夢中情職"。
時間倒退回2023年夏天,初中畢業的李梅通過層層篩選進入河南胖東來水產部。這家被稱為"零售業海底撈"的企業,給殺魚工開出了令同行咋舌的待遇:月薪8500元、全額五險一金、每年30天帶薪年假,甚至還有10天專屬的"不開心假"。
但鮮少有人知道,高薪背后是近乎苛刻的287項操作標準。"殺一條鱸魚要分12個步驟。"李梅向記者展示曾經的培訓手冊,上面連刮鱗角度都標注為"45度±5度"。
每天早會要背誦《服務守則》,每周突擊考產品知識,就連磨刀石擺放位置都有監控抽查。2024年春節旺季時,她曾因切塊厚度誤差2毫米被扣分,當月績效獎金少了800元。"感覺自己像條流水線上的機器魚。"她在離職申請上這樣寫道。
今年3月,李梅毅然提交辭呈。憑借"胖東來三年經驗",她自信能在傳統菜市場拿到6000元月薪。但現實給了她當頭一棒:某連鎖超市主管看完她的殺魚視頻后搖頭:"我們要的是快準狠,你這套花架子不實用。"
輾轉半個月,最終只有一家夫妻魚攤愿以3800元雇傭她,工具是用了五年的鈍刀和發霉的砧板。更讓她崩潰的是行業潛規則。沒有健康證體檢補貼,沒有防割傷手套,午休時間常被叫去搬運貨物。
當她提出"魚鰓應該用鑷子清理"時,老板嗤笑:"你以為還在那個神仙單位?"社交平臺上,網友的尖銳評論更讓她失眠:"離開平臺才發現,不是你會殺魚,是胖東來讓殺魚變得值錢。"
這場職場"現形記"折射出當代就業市場的深層矛盾。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曾解釋:"高標準是對員工未來的投資。"數據顯示,其離職員工再就業平均薪資比同行高34%,但適應期長達半年。
勞動專家指出,這本質是兩種管理哲學的碰撞:精細化培育VS粗放型用工,而多數中小企業顯然屬于后者。
如今李梅每天收工后,會偷偷練習胖東來的"八道去腥法"。案板邊貼著前同事發來的照片:新入職的00后大學生,正在學習用游標卡尺測量魚片厚度。燈光下,那套她曾經厭煩的不銹鋼工具,正閃爍著冷冽而專業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