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北征蒙古,仍然沒有發現蒙古騎兵的影子。帶著沮喪和不甘,他下令班師回朝。就在到達榆木川時,朱棣突然病重不起。臨去世時,朱棣想起決定出征前的過往,對左右侍從之人感嘆道:“夏元吉愛我。”這個“愛”當然不是男女之間的“愛”,而是愛護、疼愛之意。還是夏元吉疼愛朕啊,朱棣帶著這個感慨離開了人世。短短五個字,里面有不甘,有安慰,有悔恨,又有對夏元吉的無限愧疚之意。那夏元吉究竟做了什么事呢?朱棣為什么會有這么深的感慨呢?這件事要追溯到三年前。
01
朱棣對于遠征沙漠,討伐蒙古,有著出乎尋常的熱情。這中間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朱元璋在占領元大都、覆滅元朝之后,元朝在北方草原上仍然有很大的勢力。其實對于蒙古來說,元朝所占領的中原一帶并不是他們的核心地域,而草原才是他們真正的發源地、根基和國土核心所在。這也是為什么徐達在攻打元大都時,元順帝很干脆地便放棄了大都,而往北逃離。當時草原上有元朝的宰相兼諸軍統領王保保,有幾十萬大軍,力量仍然非常強大。
為此,朱元璋一是不停派遣徐達、常遇春、藍玉、北方諸王等對北方草原及西北一帶的大漠進行征伐。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蒙古力量逐漸式微,威脅逐漸減少。二是設立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等長城一帶的軍事重鎮,防御北方蒙古軍隊的進攻。經過后來皇帝的不斷完善、增添,便形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九邊重鎮。進攻與防守并重,這是朱元璋對待蒙古的策略。這個策略被朱棣很好地繼承了下來。朱棣后來先后五次遠征蒙古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而到永樂年間,蒙古的情況又發生了變化,逐漸形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他們相互之間、各部落之間互相攻伐,其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不過他們仍然是明朝的極大威脅。永樂三年,韃靼知院阿魯臺將部族之首鬼力赤斬殺,迎接元朝皇族后裔本雅失里,并立為可汗,占有了元室正統之名,開始進行一些整合。
朱棣得知后,感受到了很大威脅,于是派郭驥出使韃靼,想要說服他們歸順明朝,并順勢探查下他們的虛實。不過韃靼卻將郭驥斬殺。這讓朱棣大為憤怒。于是便有了永樂七年以丘福為大將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的戰爭。結果卻因丘福輕敵冒進,全軍覆沒。朱棣眼看朝中無大將可用,在憤怒和鏟除威脅的雙重驅使下便展開御駕親征。當時是永樂八年。這一次韃靼大敗,部落開始瓦解。
第二次是針對瓦剌部落。韃靼部敗落之后,瓦剌部又趁勢崛起。經常要挾明朝,扣留使者,南下興兵擾邊。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率大軍出征,直攻至土剌河,瓦剌部首領馬哈木雖然逃走,卻很快去世。瓦剌被明朝收服。
不過在朱棣之后的三次出征,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效果。蒙古軍隊遠遠看到明朝軍隊提前都躲了起來。《明史》稱:“連歲出塞,皆不見敵。”而且此時蒙古內部紛亂,對明朝也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朱棣后來的這幾次北征多數情況下已經不再是翦除威脅為主了。更多的是出于他的私心。他本身得到皇位就不正,而抵御蒙古又是其父朱元璋一直的堅持,朱棣出征蒙古更像是來證明自己才是朱元璋最佳的繼承者。既是讓自己心安,又是為了告訴百姓、群臣們。另一方面朱棣本人確實有些好大喜功。即便后來幾次都沒有真正遇到過蒙古騎兵,他仍堅持要出征。不過朱棣的努力倒因此讓后世給了他個文治武功的好評價。
02
永樂十九年冬是朱棣作出最后三次出征的決定之時。夏元吉也是在這一次對朱棣的勸諫中讓朱棣印象深刻。
朱棣當時下定決心要出征時,命戶部尚書夏元吉跟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商議此戰的一應兵馬、糧草、后勤等事務。幾位尚書鑒于上一次的情況及朝廷的財政問題,堅決表示反對。
幾人還沒來得及上奏,朱棣便將兵部尚書方賓召至宮中。方賓作為兵部尚書,是直接負責人。他抗言力諫,極言兵費之不足。朱棣很不高興。
于是朱棣又單獨召見夏言吉這位管理錢財的戶部尚書,詢問邊防儲備多寡。夏元吉照實回答:“前些年大軍出征,兵馬糧草的儲備十去八九,加上近年多有災荒,財政困乏。而且圣上身體欠安,需要多加調理。還望陛下選派將領出征,就不要親自前往了。”
后來朱棣又召見吳中,這位工部尚書的回答與方賓如出一輒。
仔細分辨三人的回答,會發現夏元吉的回答與另外二人有很大差異。夏元吉也講到了軍費、邊儲不足,但是這只是他的一個間接借口。他主要闡述的是朱棣身體的健康問題。他并沒有明確反對出征蒙古這次行動,他反對的是朱棣御駕親征。他的主要落腳點還是對朱棣身體的關心。夏元吉的情商要比另外二人高很多。
當時朱棣滿腦門都是身跨戰馬,征戰疆場,并沒有注意到這個差異。他一怒之下便將夏元吉派到開原,讓他準備這次出征的糧草、軍備。隨后朱棣聽了吳中的對答之后更加氣憤,直接下令將夏元吉逮捕,關押至內官監。應該是嫌棄他管理糧草不力。連曾經代管過戶部的大理寺丞鄒師顏都一并關押了。
方賓聽到這個消息后,懼怕之下在家中自我了結了。方賓之死進一步刺激了朱棣,他立即下令抄了夏元吉的家,看看戶部這匱乏的錢糧是不是被夏元吉給貪墨了。結果發現,夏元吉家中除了朱棣平常賞賜給他的錢鈔之外一無所有,只有些破瓦片、破家具。
03
后來朱棣從永樂二十年開始,連續三年出征,夏元吉就被關在大獄中。朱棣仿佛忘記了他這個人。但是三年之后,朱棣第三次親征身體病重時,他終于想起了夏元吉對他的勸諫和身體健康的關心。
他這才明白身體對于一個帝王來說是多么重要。他還有很多遠大抱負要實行,蒙古殘余力量還沒有被剿滅,他還沒有看夠自己的江山,他還沒有當夠皇帝,他還有很多妃嬪需要疼愛,他的后代還只有三個孩子。
無數的不甘在朱棣腦海中像幻燈片一樣播放。而夏元吉當年的話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況圣躬少安,尚需調護,乞遣將往征,勿勞車駕。”夏元吉的話一聲聲言猶在耳。
這就是高情商的妙處所在,讓人回味無窮。當別人都在考慮錢糧和大軍出征之事時,夏元吉卻在為皇帝的健康擔心。這一方面讓勸諫的話不那么刺耳,一方面又為自己以后留下了足夠的回旋空間。這不僅是情商,更是一種智慧。他直接越過了兵馬錢糧,看到了問題的本質,皇帝的身體問題才是這個王朝興盛發達的根本。朱棣當時想到夏元吉的話應該也是這么想的。他肯定覺得夏元吉的眼光真是獨到啊。
《明史》這樣評價夏元吉:“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測其際。”情商出眾,智慧超人,這就是夏元吉。他與蹇義并稱,比后來的“三楊”地位都要高。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宗實錄》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