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上海啟幕展演季劇目之一,4月25日至26日,原創歌劇《青衣》在上海黃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劇場首演。該劇改編自著名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由華東師范大學出品,并獲得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文藝創作項目支持,也是演藝大世界合作原創作品。
《青衣》是畢飛宇的文學代表作,曾以電視劇、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此次歌劇版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對時間線進行了調整,以1999年為起點,跨越20年,賦予故事更貼近當代觀眾的敘事視角。作品聚焦“戲癡”筱燕秋的藝術人生,通過奔月嫦娥、舞臺青衣與現實女性的三重形象交織,深刻探討命運、人性與藝術追求的永恒命題。
表現形式上,歌劇《青衣》大膽創新,將西方歌劇的宏大敘事與中國傳統戲曲的細膩神韻相結合。為確保戲曲元素的純粹性,主創團隊特邀上海戲劇學院戲曲表演藝術家趙群擔任指導,力求在唱腔、身段及表演風格上展現東方美學精髓,希望觀眾通過旋律與表演記住筱燕秋,也記住這份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
舞美設計方面,主創大膽采用五塊巨型冰屏鋪陳于舞臺之上,拓寬了視覺表達空間,更在演出進程中,通過靈活多變的調度機制,賦予每塊冰屏以獨特的視覺敘事功能。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與劇情的推進,冰屏上呈現的景象也隨之變幻,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在演出過程中,先進的數智技術與演員表演、劇情發展、音樂節奏形成了無縫對接,舞臺視覺隨著音樂的韻律同步“呼吸”,形成了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
“《青衣》的視覺呈現絕非簡單視覺元素的堆砌,而是構建了一個多維交織、深度沉浸的藝術場域。該場域突破了傳統觀演模式的物理界限,以空間敘事為媒介,將《青衣》的戲劇內核、文化意象與當代審美觀念進行解構與重組,形成一種‘在場性’的審美體驗。觀眾在此場域中,通過視覺符號的隱喻系統與感官知覺的協同作用,得以穿透表象的敘事層,直抵作品的精神內核,從而在情感共鳴與思維共振中,實現對作品深層魅力的認知重構與價值升華。”視覺總監、上海戲劇學院楊青青教授坦言,《青衣》不僅嚴格遵循原著精神內核,還融入創新設計理念,實現了對原著的深度致敬與現代轉譯。
值得一提的是,原創歌劇《青衣》集結了高校內外的頂尖藝術力量,從作曲、編導到舞臺設計均體現出高水準的專業追求。該劇不僅是對經典文學的重新詮釋,更是高校推動藝術創作與學科建設的重要實踐,旨在通過舞臺藝術深化人文教育,提升社會美育水平。
歌劇《青衣》的制作人、主演及藝術總監、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睿睿坦言,《青衣》的核心在于展現筱燕秋的“命運”與“人性”,在改編過程中,她與原著作者畢飛宇多次深入交流,確保歌劇版在保留小說精髓的同時,通過音樂強化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和人性的復雜性:“歌劇的整體敘事性不如電視劇或話劇那么清晰,因此我們聚焦于筱燕秋的命運——她的狂熱、她的困頓、她的愛而不得,以及人性上的種種糾結。”
記者 / 劉藝
編輯 / 樊陸佳
圖片 / 黃浦文旅集團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