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東森新聞等臺媒報道,臺積電今年3月宣布擴大對美投資千億引起市場關注,不過臺經濟部門“投審司”日前稱至今仍未收到臺積電申請。特朗普近日提到,所有的電腦芯片制造商都將赴美投資,黃仁勛將帶來5000億美元的投資,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將帶來2500億美元的投資。特朗普還說,許多汽車制造業也都赴美,他現在至少可以點名8家汽車制造商已經或是準備開始建廠。臺灣三立新聞網報道稱,特朗普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談論臺積電的投資,但每次提到的金額幾乎都不太相同。
回顧臺積電一路走來的歷程讓人可以推測到,今日的出走美國,早就在其高層的預謀中。據文章介紹,2020年,臺積電在特朗普的壓力下,宣布要在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興建一座晶圓廠。2022年,臺積電同時宣布擴增投資到400億美元,增建第二座晶圓廠。去年,臺積電獲美國補助66億美元時,順勢宣布把投資增加到650億美元,增建第三座晶圓廠。到了今年3月,臺積電終于把最后一張圖拼湊完成:一口氣增加投資1000億美元,增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和一個研發中心。
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加強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并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這一系列投資,臺積電將進一步提升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同時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這一戰略布局也反映了臺積電對未來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的深遠洞察和堅定信心。當魏哲家提出高達1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時,特朗普的臉上立刻綻放出滿意的笑容。這位以商業頭腦著稱的前美國總統,毫不吝嗇地對魏哲家大加贊賞,稱其為“商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事實上,臺積電的這一決策并非偶然,背后是美國長期以來的威逼利誘。美國政府以關稅威脅、補貼誘惑等手段,一步步將臺積電拖入其預設的陷阱。如今,更是直接加碼投資金額,妄圖將臺積電徹底“美國化”。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民進黨當局不僅未加阻攔,反而主動配合。賴清德公開宣稱“樂觀其成”,甚至提出“擴大對美投資和采購”。臺“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更是將臺積電供應鏈的集體遷移形容為“攻城略地”,全然不顧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鏈可能因此被連根拔起的巨大風險。
臺積電(資料圖)
現在民進黨當局一味倒向美國,甚至要和美國共同打造所謂的“民主芯片供應鏈”,這是極其短視和危險的行為。美國歷來奉行美國利益優先,當臺灣的價值被吃干榨凈,臺灣就會從“棋子”變成美國的“棄子”。民進黨當局為謀取私利,把臺灣半導體產業作為“倚外謀獨”的敲門磚,出賣臺灣民眾和企業的利益福祉。這種行徑不僅危害臺灣經濟,也會影響兩岸關系發展和臺灣的安全。有臺灣媒體認為,美國的政策和目的很清晰——只要臺積電,不在乎臺灣安全。
據估算,臺積電美國工廠的運營成本相較在島內高出約30%。美國與臺灣地區在法律制度、供應鏈體系、文化氛圍以及員工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給臺積電日常運營帶來了重重阻礙。并且,美國本土缺乏完整的半導體上下游生態,關鍵原材料與設備仍高度依賴從亞洲進口,供應鏈的不穩定猶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盡管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提供了520億美元的補貼,臺積電鳳凰城廠預計可獲約66億美元的直接補助,但這與整體投入相比,不過是杯水車薪。
上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與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在白宮宣布,臺積電將對美追加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這筆投資被形容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資直接投資”。當時坊間討論熱烈,有聲音認為此舉能避開特朗普關稅威脅,甚至促進換來美國對臺灣地區的“友好對待”。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公布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顯示,臺灣地區被征收高達32%關稅,僅比中國大陸低兩個百分點。臺媒認為,臺積電加碼對美投資,對自身的影響是成本增、效率降,拉低整體毛利率。
繼臺積電之后,聯電被傳將與美企合并。據日媒日前披露,全球第五大芯片代工廠格羅方德考慮與臺灣聯華電子合并,成為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廠。針對相關傳聞,臺經濟部門負責人郭智輝予以否認,稱“傳言是不可能的”。然而,民進黨的“口碑”早就壞透了,越是否認,島內民眾的心就越慌。臺灣半導體產業被譽為“矽盾”(即“硅盾”),支撐臺灣經濟。然而,臺積電技術西移、聯電潛在并入美國企業,正削弱這道屏障。隨著產業出走,產業邁向空洞化,臺灣的科技命脈恐難留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