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不斷在網上看到關于這座“古橋”的視頻,本來見它的造型似乎很新,便堅持不為所動了一段時間,奈何到最后仍然沒經受住“一而再,再而三”的誘惑。好在輕松找到這片因為長詔水庫水位下降而裸露出來的“河床”后,深感其四周野趣橫生,確實是個集戶外越野、攀爬、露營、嬉水和釣魚等等活動項目于一身的好去處,關鍵還完全免費,自駕能直達。
個人覺得它的名字應該是“騎龍橋”,而非路口簡介牌上官方所寫的“棋龍橋”,因為路口這座地標建筑即“騎龍廟”,兩者又僅相隔百米左右,本來可能有著相互依戀的關系。又或者當這座騎龍橋被湖水淹沒后,自然而然少了些氣勢,當地人便把它由“騎”改“棋”,倒也貼切。
據了解,這座騎龍橋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清光緒五年(1879)重修,《新昌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匯編》有相關記載:“該橋系南北跨向于黃壇村村前溪上,單孔石拱橋,橋全長17.4米,寬3.2米,跨徑無法測量,橋的南北兩端各置5級石階。拱券塊石縱聯砌筑。橋面為卵石鋪設,中心飾菊花圖案。臺階用大河卵石鋪筑,間以小卵石鑲嵌。東側券臉上鐫楷體‘光緒己卯年石囗派下重修’等字,清晰可認”。
隨著長詔水庫在1976年3月封孔蓄水,古橋沉庫已有數十年。2008年普查時遇水位下降,才露出橋面及拱券頂部,用官方的話說就是“現整橋在水中保存完好,無明顯走動”。但事實上,橋面有建筑工人用碎瓷片貼著其真實的年份,所以眼前的古橋實為17年前重修的產物。
當我在水庫邊的思源亭逗留時曾經碰到位當地摩友,簡單交流中得知,經常有當地和周邊城市的車友摩友會過來“玩泥巴”,據他自述,還親身參與過一次救援,故而可信度很高。等抵達目的地后,現場隨處可見的車轍以及摩托車畫出的“圈圈”痕跡,也是最真實的證據。
橋邊的山體裸露著適合娛樂攀登的巨巖,看著有些陡峭,其實只有一點點陡峭,爬上去吹吹風、觀觀景、拍拍照還是挺不錯的。
“水趣”就更不用多說了,姿色渾然天成,美如小九寨,想要與之親近,只需多走幾步路而已。但也正因此,這里要提醒帶孩子過來玩耍的朋友,很明顯,水潭的中間都比較深,目測還是比較危險的,經橋而過的小溪反倒可以放心。
這座“古橋”隸屬于新昌的黃壇村,但其實離古村是有點遠的,反倒和“嶺根村”很近。如果對它感興趣,可以先導航至“嶺根村”,然后注意新大線轉角處的“騎龍廟”,沿土路而下即可。因為這一段近百米的路況比較差,所以我選擇的是走路,其實咬咬牙什么車都能下,不信你試試(卡路上了別找我哦)。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最后溫馨提示,這個地方堪稱寶藏,人少景美,過來玩耍的朋友切記把自己產生的垃圾帶走哦??!在我發文之前,環境衛生大體上還是可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