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上的紅綠燈、斑馬線,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們就像交通的“指揮棒”和“安全線”,保障著“車水馬龍”的秩序和安全。但你知道嗎?在浩瀚的大海上,也有“紅綠燈”和“斑馬線”。威海通過打造全國首個海上“斑馬線”,讓威海海域商漁船碰撞事故下降超過了80%。
這片被海事部門重點關注的區域,是威海東部海域,它是我國第一個國際海事組織審議通過的海上交通管理水域。
威海海事局指揮中心副主任朱晨曉說,這片海域是咱們國家進出渤海灣的一個重要的海上物流運輸通道,年均通過的商船艘次在14萬左右,也有大量的漁船在這片水域進行捕撈作業。他們這兩類船舶會發生很多高頻次的交叉會遇,容易造成碰撞的事故發生。
為了加強海上安全管理,威海成立海上安全工作專班,協調海事、海洋發展兩個部門,攜手開展“漁商共治”。通過深入分析商船AIS航跡和近十年來的商漁船碰撞險情,威海在成山頭兩制水域和石島東南通航密集水域分別劃定了“商漁船碰撞高風險警示區”并設立了電子圍欄。
朱晨曉說,相當于在它警示區的北和南兩端設置了“紅綠燈”,大量商船進入這片水域他們會通過語音自動播發或者人工進行干預的形式,向商船發一個安全警示,然后提醒他有大量的漁船,要提前采取減速或者要保持高度警惕、瞭望的這種安全措施。
“紅綠燈”雖然有效,但仍有短板。就像石島東南通航密集水域的這片警示區,南北跨度達到了22海里,商船需要長時間保持高度警惕的狀態,容易疲憊。而漁船又像“蒲公英”一樣分散在海域各處、沒有固定航線,一旦疏忽,仍然會面臨不小的風險隱患。
朱晨曉還說,他們在警示區的中段水域,又劃出了一塊南北跨度6海里的“漁船推薦航路”,畫了一個人行橫道“斑馬線”,引導出港的漁船自西向東走航路,然后返港的漁船自東向西穿越推薦航路返港,同時對有大量的漁船使用推薦航路的時候,他們也會對這種北上的和南下的大量的商船提醒它減速,或者停航。
過去10年間,威海沿海商漁船碰撞事故平均每年發生3到4起。自海上“紅綠燈”、“斑馬線”劃定以來,事故年均發生量降至0.67起,降幅超80%。其中,威海籍漁船在威海海域更是實現了“零碰撞”。
漁船船東殷斌說,以前他們出海就是沒有規矩,四處亂跑,遇到商船非常危險。現在有了新航道,既能安全生產,貨船又能安全航行。
監制丨蔣程
記者丨谷靖雯 盧力銘 李黎健
責任編輯 | 姜正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