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地鐵上一位女孩兒的勇敢舉動贏得了全網的贊賞,連央爸爸也發文力挺。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帶著幾個兜子和麻袋的務工大哥,上身筆直地坐在地鐵座位上,沒有打擾到任何人,可坐在他旁邊的一位大爺,卻突然對他進行言語侮辱。
大爺嘲笑他衣服有灰,像要飯的。大哥很委屈,表示自己知道身上有灰,特地連座椅靠背都沒靠。但大爺還是不依不饒,繼續進行辱罵。
(圖源:央視新聞)
這時,旁邊一位女孩兒看不下去了,表示大爺如果不想挨著大哥坐可以換位置,打工人怎么了?就不配坐地鐵嗎?
隨后,女孩兒表示自己愿意挨著大哥坐,并大大方方地坐在了大哥的旁邊。女孩兒也因此上了熱搜。
(圖源:九派新聞)
朋友你好,我是木公羽,歡迎來到我的讀書成長閣。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自信與優越感”。今天的文章是我關于這件事的一點小感悟,先感謝你的閱讀。
01 優越感并不是自信的同一面
這場沖突背后,其實折射出了人性深處的心理博弈:
大爺的咄咄逼人,暴露的是其內心的自卑,只能用貶低他人來填補自我優越感的空虛;
而女孩兒的挺身而出,則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優越感,從來不是凌駕于他人之上,而是敢于為弱者發聲的勇氣。
之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自信一定來自優越感嗎?”
今天我才在這個女孩兒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優越感并不是自信的同一面,真正的自信,不因身份差異而評判他人,而是以平等之心守護善意。
武漢大學老師陳銘也曾指出,自信是“我覺得我很好”,而優越感是“我覺得我比你好”。我對此的理解是:
自信是一種向內求的自我認可,而優越感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貶低他人來達到自我認可。
這不禁讓我想起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的觀點:
“自卑感并非缺陷,而是驅動人向上的動力;而錯誤的優越情結,恰恰源于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strong>
那位大爺對務工大哥的刻薄,或許正源于對自身價值的焦慮,從而希望通過貶低和打壓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而女孩兒的從容與勇敢,則來自內心的自信,一份無需通過貶低他人來突顯自己的底氣。
02 在這個時代 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自信”?
女孩兒的舉動之所以引發共鳴,是因為她表達出了我們大部分普通人的心聲:
一個人的高貴與否/體面從不在于衣著光鮮,而在于靈魂的潔凈。
那些凌晨五點掃街的環衛工人、扛著編織袋趕工的裝修師傅、擠在地鐵里啃面包的年輕人……他們的衣服或許沾著塵土,但他們的尊嚴與任何人平等。
反觀生活中,總有人用自身的優越感劃線:嫌棄外賣員的手臟,嘲笑農民工的方言,對服務員呼來喝去……
可正如《自卑與超越》所說:“人的價值在于貢獻,而非索取?!蹦切槌鞘刑泶u加瓦的人,遠比靠踐踏他人找存在感的人更值得尊重。
這個世界從不缺高高在上的評判者,缺的是俯身傾聽的同行者。
下次見到手足無措的陌生人,或許我們可以遞上一張紙巾、一個微笑,或是默默挪出半米空間。
這個世界需要的不是虛張聲勢的優越感,而是每個普通人挺直脊梁的自信,與伸出手的勇氣。
木公羽,圖書館員,90后寶媽,一枚追求成長的普通人。在這和你分享讀書+親子+個人成長類干貨,期待和你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