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一天中美爆發戰爭,俄羅斯會不會幫助中國?
俄羅斯退役中將布任斯基的回答很扎心:中俄之間的合作雖然緊密,但還沒有到“生死與共”的地步,中俄不是軍事盟友,若中國真遇到了戰爭威脅,俄羅斯可能不會出手相助。
回看上世紀50年代,中蘇蜜月階段,蘇聯曾援助了我國156個工業項目,幫助我國建設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然而后來中蘇關系急轉直下,珍寶島沖突爆發后,蘇聯竟打算對我國進行核打擊。
這也讓我國再次明白一個道理:任何盟友關系,都會因利益分歧而崩塌。
近年來,中俄關系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但這背后,卻離不開美國的“功勞”。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美西方就對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制裁,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更是讓俄羅斯融入西方的夢徹底破碎,不得不轉過頭來向東看。
恰好這幾年,我國也面臨來自于美國的各種壓制,為了對抗美國霸權,中俄在共同的壓力下,這才走到了一起,俄羅斯需要中國市場來緩解經濟制裁的影響,而我國則需要俄羅斯的能源,和一些軍工技術。
表面看起來,中俄雖不結盟,但合作深度卻遠超盟友,中俄聯合軍演繞日本巡航,俄軍首次使用中國裝備參加演練,共享北斗導航系統,這些行動遠比那一紙盟約更有說服力。
但實際上的中俄關系仍然很復雜,抗美援朝時期,蘇聯空軍秘密參戰卻要求我國嚴格保密;1962年中印沖突,赫魯曉夫公開偏袒印度,這些都說明,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從來都不是靠感情維系的,而是一切都要看利益。
在美國的壓力下,中俄關系的確變得更加密切,但這種密切,只是基于現實利益的合作,并非出于“兄弟情義”,很難延續到戰場上。
對俄羅斯而言,他既想借中國之力抗衡美國,又擔心與中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未來會喪失戰略自主性。
正如我國軍事專家清醒地指出:中國的盟友,從來都只有軍隊和人民。歷史已經證明,太緊密的同盟關系未必是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