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談史局,作者范西園
01
那一年,遭逢盛會,詩圣杜甫還不知自己將來的苦難。
那是在開元十二年的東都洛陽尚善坊,十三歲的杜甫在岐王宅里第一次聽見了李龜年的音樂。
李龜年是開元朝有名的樂工,如今已經名滿天下,歌唱、作曲、篳篥、羯鼓,每樣都已是一絕,洛陽城的達官貴人們,都爭著要邀請李龜年去他們府上做客。而岐王李范則是眾多擁躉中最為顯赫的一個。當今天子善待自己的兄弟,即使是當年一度被太平公主準備立為新君的寧王李憲(即李成器),天子也始終保持著優待。作為當今天子的親弟弟,又在當年先天政變時站在了天子這一邊,岐王李范自然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再加上他對文學藝術愛好廣泛,風度翩翩,善于交際,如果要評選一下的話,岐王絕對是當今大唐最受歡迎的人之一。
杜甫雖然年少,但他出身優越,如今小小年紀就已經與長輩一同出入王侯官宦的府邸,并靠著自己出眾的文才,得到了洛陽文化圈里一眾名士的盛贊,連一代文豪李邕都對這位少年連連稱許。這一次,他更是得到了機會,隨著鄭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啟心一起,出席了岐王在洛陽尚善坊府邸里的私宴。也就在這場宴席之上,一同受邀的李龜年乘興把酒放歌一曲,眾人屏息凝神側耳聽。他的嗓音高亢而優美,一曲唱罷,余音繞梁。
在最頂級的社交場所,聽到了最頂級樂師獻上的最頂級的演出,杜甫心中舒暢,大覺不虛此行。
多年以后,杜甫在江南重逢李龜年時,已經是四十多年之后了,他們彼此都是風燭殘年,和大唐一樣,都失去了最好的歲月。
此時此刻,還是杜甫最為天真激揚的一段歲月,十四歲時他所寫的詩句,也許在多年以后已經不忍卒讀,不能與日后的名篇同日而語,但只有在這樣一個年歲,他才有著最為純粹、最為熾熱的赤子之心。那時的他天才、早熟,而且充滿了自信,覺得未來的一切盡在掌握,絲毫不知道等待著他的坎坷命運。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在洛陽的日子漫長而又充裕,杜甫盤桓在岐王李范的宅邸,名臣崔滌的門堂,耳邊繚繞著的,是李龜年的歌聲,羯鼓隆咚,篳篥嗚咽,伴隨著他渡過這段金色的歲月。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從崔尚、魏啟心這里聽聞了皇帝準備東巡泰山的消息。
02
這真是一場重要且意義深遠的盛會。
自姚崇、宋璟兩位相公執政以來,大唐步入了復興的快車道,雖然旱災蝗災依舊頻仍,但朝廷上下萬眾一心,終于戰勝了災害,百姓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國庫日益充盈。從普通的士族文人,到高高在上的天子本人,都欣喜地看到,這是一個可以媲美當年太宗貞觀年間的“開元之治”。既然是盛世,就自然有盛世應有的氣象,雖然此時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仍舊威脅著這個帝國,但是邊疆基本不再有武周時那樣的邊防壓力,也沒有人否認大唐是如今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大國,連遙遠的大食國都遣使朝貢,拜倒在天子腳下。
所以,不久之前將張嘉貞擠出朝堂的中書令張說帶領百官們紛紛建議,請求皇帝再次東封泰山。
封禪,是皇帝的最高榮譽,除了本朝的高宗皇帝之外,只有秦皇漢武等寥寥幾位著名帝王封禪過泰山。在泰山之上告祭天帝,不是一般的皇帝就有資格的,只有處在太平之世,四海穩固,國力強盛,方才可以。而在宰相張說等朝廷大臣們看來,如今的開元之治,早已符合封禪的標準。這年十二月,天子駕臨洛陽,張說等人再次上表封禪,終于得到了天子的欣然同意,下詔在明年開元十三年(725年),在東岳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這場大典要籌備整整一年時間,之所以要這么久,是因為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典禮,而是一場高規格的國際峰會。參加封禪的除了朝廷文武百官、孔子及上古帝王后裔、各州朝集使、諸多賢良儒生名流,還有各個等級的藩國、友邦:既有高麗、百濟、內附突厥諸王這些已經成為朝廷內臣的首領,還有日本、新羅、靺鞨等唐廷屬國的代表,又有大食、謝褷等西域諸國,契丹王、奚王、突厥頡利發等不在大唐疆域內的朝貢國,聲勢上雖比上一次高宗乾封元年的封禪似略有不及,可總得來說是濟濟滿堂。與杜甫交好的崔尚、魏啟心作為地方的朝集使,也要一同隨皇帝前往泰山。
這一番盛大的氣象,極大震撼了少年杜甫的內心——那些來自萬里之外的大國領袖,竟然在天子的一封詔書之下,全都不畏路遠,來到了大唐的東都。這是何等的國威?又是何等的氣派?只恨自己還太年輕,不能趕緊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03
開元十三年十月的冬天,杜甫和洛陽城的所有士人、百姓們一樣,圍聚在了紫微宮外的天街兩側。這一天,天子帶著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各族酋長,從宮里出發了。天子倚仗華麗而莊嚴,駿馬、衛士、旌旗、鼓樂,將這一場出行渲染得無比隆重。而杜甫和其他沿街觀看的人們,都發自內心地歡呼著,敬祝天子一行封禪成功。
這支前往泰山的倚仗浩浩蕩蕩,延綿數十里,而有關部門備好了一路上的后勤保障物資,人畜蔽野,數百里絡繹不絕。
杜甫望著這片浩蕩的儀仗,內心則暗暗勉勵著自己,早日登上廟堂,兼濟天下。多年以后,當杜甫流落在四川的草堂時回顧過去,才知道帝國的危機,早已埋藏在盛世的這一片祥和之下。
正在此刻杜甫所觀看瞻仰的儀仗之中,盛唐時期另一位詩人,正隨同著岐王李范的車馬一同行進著。
王維也是岐王李范的坐上之客,此時的他二十四歲,已經中了進士,擔任太樂丞,負責典禮上的樂舞籌備工作。他還將跟隨天子車駕一起前往泰山,見證這場將在山巔上舉行的盛大典禮。
十一月初六,車駕抵達了泰山,皇帝親自帶領宰相張說等少數幾人騎馬登上泰山,而把隨從官員全都留在了谷口。宰相張說喜歡搞小團體,有機會一起登山的,全都是張說所親近的官吏,之后這些人全都因此從低階官吏一直升到了五品。而王維等其他隨行人員,沒有親近宰相大人的機會,因此只有小小的一點賞賜,而普通的士兵們,甚至只給加勛,卻不給財物獎賞。
一場大盛會,最終因此遭到了京城內外的官吏、士卒們的怨恨與不滿。
玄宗封禪圖
04
千里之外的蜀中,另一個二十四歲的李白此時正配著三尺長劍,登上了去往遠方的船。
天子東封泰山的詔書,對于天下的熱血青年來說,仿佛是一封召集令,召喚著他們前來參加這場盛會。就仿佛一千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紀,人們萬眾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一般,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也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李白雖然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但小時候就已經遷入了蜀中,自他記事起,就沒有離開過四川的這一片四面環山的土地。這里號稱天府之國,有養人的山水,怡人的氣候,適合游子在此終老。但在李白的心中,裝的卻是更廣闊的的天地,他的夢想是成為蓋聶那樣的俠士,仗劍行走天涯;或者能像司馬相如那樣,靠著文章詩文名動于世。
四年前,李白干謁了罷相入蜀為官的蘇颋后,便得到了蘇颋的認可,并向其他蜀中官員們大力推薦,稱贊李白資質超拔,文章清新秀麗,頗具神韻,日后必成大器。此后,蘇颋便成為了李白的人生導師,在他的指點下,李白脫去了原來的青澀,開始真正邁入一代名家的行列,也正是因為蘇颋的教導,李白認識了那個更大的世界。
從蘇颋這里,他聽說泰山在東海之濱,高達千丈,直聳入云。又有蓬萊仙山,在虛無縹緲之間,住著神人和仙子。這些都是新奇的見聞,聽聞這些之后,李白的世界驟然開闊。他開始想著,若是時來運轉,遭逢機遇,也可以進入廟堂,成就一番功業。而蜀地狹小,裝不下李白這么多的夢想。如今聽說天子封禪的消息,天下各國之人云集泰山,就更是給了李白一個去往遠方的理由。
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故而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乎蒼梧,東涉溟海。
雖然這一趟,李白因為流連于沿途的景色,最終并沒有去成泰山,但也算是成功邁出了走向天下的第一步。
他的船從錦官城成都出發,經過岷江,經過渝州進入了長江,一路順流而下,穿越了險峻而又湍急的長江三峽,終于抵達了荊門,霎時間視野驟然開朗,李白這時欣喜地意識到,他們已經終于走出了重巒疊嶂的巴蜀,到達了一馬平川的荊湖地區。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眼前是一望無垠的廣袤大平原,他眺望著前方,青空中的明月將白色的光,灑遍了這片蜿蜒曲折、緩慢流淌著的長江水,還有蒼莽開闊的大片川澤、草原、田地。夜色中,遠處巨大而翻卷的云朵,有如一座層層高聳的空中閣樓,又仿佛古老的神祗們藏身其中。這樣神奇而又絢麗的景色,仿佛是上天給他冥冥中的預兆。望著眼前的這一切,李白的心都像是變得開闊了起來。
也就在這片荊楚之地,李白結識了好朋友孟浩然,這位失意的詩人恰好在帝都尋求機會失敗,被皇帝數落后黯然在此處游蕩。有才華的人總是天生就容易相互吸引,李白和孟浩然就這樣相見如故。幾年后,李白還將遇見王維,遇見杜甫,這一切都仿佛是上天注定,是命運將這些文壇的星宿彼此相連。
誰也不知道,此時是這個帝國最美好的年歲,而往后的顛沛流離,將由命運為他們安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