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最熱的搭配是物化組合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自2014年,國內開啟高考新改革以來,全國已有29個省份全面實施“3+1+2”新高考,新疆、西藏也在2024年正式落地。
實行“3+1+2”模式,本意是打破一刀切的文理分科,培養文理兼備的復合型人才:語、數、外三門必選,再從物理、歷史二選一,最后從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科再選兩門。
可現實中,卻出現了另一個“悖論”——選科組合悄然“倒回”到傳統分科模式。
很多學校最熱的搭配是物化組合,一度造成歷史、生物老師成了擺設,而政治、地理教師卻跟不上需求,不少歷史老師直接被調去圖書館“擺書”。
有網友調侃:“干脆語數外歷史地物化生九科一起上,各憑本事考總分。”
也有網友直呼:“理科生直接考計算機;文科黨就考行測加申論,一步到位!”
還有人不滿:“自由選科?專業可不會按你想象來選人。”
這樣的現狀,見怪不怪了。警校公考、市政機關最“香”,誰選政治誰走捷徑;歷史成了“可有可無”科目,也就被邊緣化了。
各地師資、資源差異,讓選科自由更成一紙空文。名校里熱鬧的“學霸組合”,在偏遠縣城或鄉鎮,仍只能聽命于“文綜”“理綜”教學安排。
這種“自由”的實質,是2021年教育部《選科指引》落地后,90%以上理工農醫專業硬性要求物理和化學雙科合格,非“物化生”幾乎無緣熱門專業。從“學生為本”的教育理想,到“專業為王”的錄取現實,新高考一圈改下來,又把大家拉回了文理分科的老軌道。
結果是興趣被邊緣化,熱愛文學與歷史的同學,只能用“補錄取”“轉專業”治標;課程選擇走形式,物化實驗室前,學生的“好奇心”常被“就業焦慮”拍死;師資與資源錯配,歷史、生物教師變身“圖書館管理員”,政治、地理老師卻成了各校“搶手貨”。
理科生集中爆發的景象,讓人誤以為“科學家熱”會帶來長久機遇。但現實是AI正在吞噬傳統理科崗位: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實驗報告……
AI時代還抱著“學好數理化走天下”的論調,就像穿著長衫孔乙己在硅谷敲代碼——滑稽又可憐。
當AlphaFold用16小時解構人類百年未破的蛋白質折疊難題,當DeepMind用算法改寫核聚變研究范式,物理化學早不是實驗室白大褂的專利,而是AI數據庫里隨時調取的字節流。現在最金貴的不是會解薛定諤方程的做題家,而是能調教大模型破解方程的程序巫師。
老學究們還在實驗室擺弄試管時,GPT-4已吃透兩萬億token的跨學科知識。AI時代真正的屠龍術是數據煉金術:把數學邏輯熔進代碼,將物理定律喂給算法,用化學思維訓練神經網絡。那些死守傳統理科榮光的衛道士,終將成為數字洪流中的老古董——畢竟在量子計算機面前,再精妙的化學方程式也不過是幾行QASM指令的玩具。醒醒吧,這個時代的通關文牒早換成GitHub貢獻值和Hugging Face模型庫了。
哲學,現在的地位大家有目共睹,實在太慘了。可是,哲學其實是所有學科的統稱,是所有學科的根本。然而,如今的教育卻舍本逐末了,新高考雖然是為了打破文理一刀切,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文科被嚴重邊緣化。
(1) 導致知識結構嚴重失衡
文理分科將原本應互補的學科割裂開來,使得文科生往往缺少科學素養,而理科生又喪失人文視角,難以理解社會與文化問題的復雜性。
學生在高二就被迫選擇理科或文科,意味著他們要在早期對自己終身學習領域作出相對“賭注”式的決定,這種方式壓縮了知識探索的寬度與深度,削弱了后續學科交叉的可能性。
(2)扼殺跨學科創新能力
當不同學科在課程體系中被“關成房間”,學生就失去了在項目制學習、研究性學習中進行跨界探索的機會。
實際調研顯示,高中跨科選修項目的開展往往因為文理分科的行政壁壘,難以形成長效機制,學生只能在既定軌道內完成“任務”,而無緣真正的跨學科實踐。
(3)加劇教育資源錯配
重點高中將最優質的實驗室、理科師資向“物化生”傾斜,中西部及鄉鎮學校的地理、歷史教室甚至連基本沙盤、文獻資料都難以配齊,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教育鴻溝。
與此同時,文科教師隊伍受到沖擊,不少歷史教師被調往圖書館、兼職行政管理,真正能夠專注人文課堂的人越來越少。
回望教育改革的初心,是讓每個孩子都能發現并追隨自己的熱愛,而非被“文理標簽”定格在單一路徑。現實中的選科僵局,并非無解,而在于我們勇于打破固有思維:以“學段+模塊”替代“文理二分”,讓基礎通識課與選修模塊并行,真正意義上的“3+1+2”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想象一下,高中生在物理實驗室探究宇宙奧秘的同時,也能走進模擬法庭體驗法律邏輯、參與文學沙龍錘煉寫作思辨;他們在化學課堂刷題提升理性思維,在歷史課堂觀看紀錄片激發人文關懷。這種“混搭式”學習路徑,才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不再有早早分科的猶豫和焦慮,每個人都能在高中階段完成多輪興趣試水——小范圍、短周期的跨模塊選修,讓學生在高二末才真正固化自己的學術興趣;同時,政策層面取消“物化雙選”硬指標,高校根據綜合素質、學科作品、創新能力等多元評價錄取,既解決專業適配問題,也給文科生、人文學者留足生長空間。
當我們真正從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出發,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學科圍墻、重構評價體系,就能讓“選科自由”回歸本意,讓00后們在多元的知識花園里自由采擷,成為兼具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
教育的本質,是還原“學習”的多樣性與可能性,而不是制造新的圍墻。與其讓00后在“物化囚籠”里焦頭爛額,不如真正打破邊界,還他們一個自由選擇的未來。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