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每次讀到那些關于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和充電系統的報道時,就不禁想問:‘天哪,為什么我們這里沒有這些呢?’”來自緬因州波特蘭市的比克福德(Michael Bickford),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發出如此感嘆了。
這位退休老人曾滿心期待購買一輛福特電動汽車。但在最近一次公路旅行中,美國充電網絡的糟糕狀況徹底澆滅了他的一腔熱情,讓他放棄了更換座駕,從混動汽車轉為電動汽車的計劃。
比克福德無奈道,“當我意識到在美國實現這一轉變會有多困難時,我就只能放棄了。”
不過,從插電式皮卡的訂購名單上撤下自己的名字后,比克福德仍在等待美國能追趕上中國的那一天。
而在復盤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后對電動汽車產業近乎“推倒重來”的政策后,《華盛頓郵報》遺憾道,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等待。
這家美媒在25日的一篇報道中指出,在中國憑借技術領先、價格親民的電動汽車迅速崛起,于全球市場占據領先地位之際,特朗普卻對插電式汽車始終秉持消極態度,大幅削減補貼、叫停相關項目,嚴重阻礙了美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美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布局上的遲緩,疊加政策掣肘,正讓無數像比克福德這樣渴望綠色出行的美國消費者滿心無奈與沮喪。
2024年巴黎車展 視覺中國
正如在競選期間的表態,特朗普就職總統后就對電動汽車采取打壓舉措。
上任短短百日,特朗普已經凍結了數十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拆除了政府大樓里的充電站,并撤銷了那些激勵汽車制造商專注于電動車創新的法規,企圖削減各類補貼和減稅政策,還攻擊上屆拜登政府的電動汽車政策。
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Chris Wright)在被特朗普任命前,是一名石油行業的高管。他也自然同特朗普一樣,反對電動汽車,鼓吹如今180度大轉向的政策,能夠讓美國車企更專注于生產傳統燃油汽車。
與此同時,在貿易戰背景下,對美出口本就占比極少的中國電動汽車,短期內則更難以進入美國市場。
報道總結道,特朗普政府的這一系列“昏招”,進一步“確保了美國在全球電動汽車競賽中繼續吊車尾”。這也讓過去曾抱怨政府推動電動化“過于激進”的美國車企,又有了新的擔心——政府放棄電氣化轉型也將帶來長期損害。
福特汽車前首席全球經濟學家埃倫·休斯-克羅姆威克(Ellen Hughes-Cromwick)認為,全球范圍未來都將轉向電動汽車,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因此特朗普的政策正將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汽車行業置于險地。
美國業內也很早就發出預警。去年11月,代表美國所有主要汽車制造商的行業組織“汽車創新聯盟”,在一封致函特朗普的信中,敦促其保留對電動汽車購買者的稅收減免政策,以及推動車企進行創新并銷售電動車型的排放法規。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插電式汽車技術發展迅速,電池續航里程不斷增加,充電網絡也在不斷擴大,預計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偏好最終將超過對汽油車的偏好。
不過,分析師同時警告稱,美國汽車巨頭試圖通過關稅,阻攔消費者接觸中國產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中國電動車正憑借技術領先、價格親民,在全球各地迅速崛起。
為汽車制造商提供咨詢服務的市場研究公司“戰略愿景”(Strategic Vision),其總裁亞歷山大·愛德華茲(Alexander Edwards)直言,中國電動汽車憑借顯著優勢,足以吸引原本對電動汽車毫無興趣的駕車者,
據中國乘用車協會和電動車市場研究公司Rho Motion的統計數據,在2024年全球售出的1700多萬輛電動汽車中,高達76%的產品是由中國公司生產的。美國清潔技術新聞網CleanTechnica的數據同時顯示,在全球最暢銷的20款插電式汽車中,有17款是中國車型。
唯一上榜的美國公司是特斯拉,但其市場份額也正在迅速流失。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汽車交付量暴跌了13%。
最近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對著一屋子汽車、能源和運輸行業的高管們,著名汽車行業顧問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言辭犀利地指出,“我們就像處于一座孤島上,脆弱不堪,而且不再具有競爭力。”
他認為,通過關稅阻攔中國汽車的做法,不過是權宜之計,美國汽車產業需要在電氣時代主動出擊,重新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競爭力,“我們不能一直困守在北美這座孤島上,只寄希望于會有好的結果。”
在這樣緊迫的聲音中,也有部分美國企業開啟追趕步伐:福特公司宣稱正調整戰略復制中國模式,通用汽車也在尋求電池技術的研發突破。
但又一個現實問題擋在了他們的面前:美國糟糕的充電網絡,讓美國消費者很難在購車意愿中優先考慮電動汽車。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拜登政府曾承諾到2030年建成50萬個充電樁,但只完成了其中的幾百個,此后特朗普全面凍結了對美國充電基礎設施的聯邦投資,幾十萬個充電樁的安裝計劃很可能就此泡湯。
而此時此刻,中國的公共充電樁數量已經是美國的近20倍,歐洲的充電樁數量是美國的4倍。
和文章開頭提及的比克福德一樣,中左翼智庫“第三條道路”(Third Way)的研究員休斯-克羅姆威克(Hughes-Cromwick)也提到自己的駕駛經歷,并認為她的這段經歷更突出表明了,美國要想在電動車領域追上中國,將會是一件多么艱巨的任務。
休斯-克羅姆威克告訴《華盛頓郵報》,她最近駕駛一輛福特插電式汽車,從密歇根州前往新澤西州。而這段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
路上,她多次遇到充電器壞掉的情況。一次在充電站,充電插頭甚至卡在了車上,她不得不打電話求助。
到了俄亥俄州的一家沃爾瑪超市,當她開車在停車場繞著圈,尋找汽車軟件顯示可用的充電站時,結果從超市的迎賓員那里得知充電站已經被拆除了。當時她的汽車電池續航里程只剩下20英里,一路提心吊膽,最終才勉強撐到下一個能用的充電站。
“情況糟糕得令人難以置信,” 她說,“這趟旅程從一開始就很不順利。”
休斯-克羅姆威克認為,汽車制造商可以效仿特斯拉的做法來解決充電樁短缺的問題,特斯拉建立了自己的充電網絡,以匹配其生產的汽車。這也是中國采用的模式。但這種模式成本高昂,對于需要維持利潤增長的傳統汽車制造商來說并非易事。
拆完了充電樁,特朗普又凍結了補貼,這讓許多車企放棄了在美國建設電動汽車零部件工廠的計劃,有些工廠甚至只建了一半。見此“慘狀”,一些原本支持特朗普產業政策的人也開始感到不安。
“他們采取了一些措施,破壞了電動汽車的銷售和創新,這并不是件好事,” 美國制造業聯盟的主席斯科特·保羅(Scott Paul)警告道,“汽車公司將不得不告訴特朗普政府,‘如果你們不停止打壓清潔能源汽車,這里將會出現建到一半的工廠’。”
他補充說,“希望他們能開始聽取意見。我認為本屆政府不會希望自己留下的遺產是像田納西州這樣的景象:工廠空置,停車場雜草叢生。”
美媒遺憾指出,斯科特·保羅的這番苦口婆心,特朗普政府顯然是沒聽進去,共和黨人仍忙著攻擊民主黨政府的政策留下了“一地雞毛”。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前首席法律顧問安·卡爾森(Ann Carlson)表示,“(美國)汽車行業目光短淺,沒有預見到電氣化的發展趨勢,這讓他們的處境岌岌可危。現在,特朗普又阻止了所有幫助實現這一轉型的努力,讓美國陷入一個更為危險的境地。”
眼前亂象讓他難掩擔憂,“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幫助制造商實現這一轉型,(美國電動車)不可能與中國生產的這些價格低廉、質量上乘的電動汽車競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