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5年4月5日深夜,一代梟雄蔣介石因心臟病發在臺北士林寓所逝世,消息很快傳到大陸,此時毛主席正在春意盎然的杭州西湖居住,工作人員興奮地將這個消息報告給毛主席時,本以為毛主席聽到這個消息會很高興,但是毛主席聽完消息后,并沒有顯得有多高興,他沉默了一會兒,心情沉重地說了一句:“知道了”。幾天后,毛主席將自己擺在桌子上的一首張元千的詩詞《賀新郎》,最后兩句改成了“君且去,不須顧”,以此來表達對蔣介石的無限懷念。
圖 毛主席和蔣介石
沒有人可以理解毛主席此時的復雜心情,作為影響中國歷史幾十年的兩位老人,他和蔣介石亦敵亦友,1924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在廣州舉行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毛主席作為湖南省的共產黨代表出席此次會議,在會上,毛主席前后發表了5次講話,蔣介石也出席了此次會議,但沒有發表講話,蔣介石坐在會場下面,他怎么也沒有想到在臺上這個操著一口湖南話的,年僅31歲年輕男人,以后不僅會成為他的政治對手,還會將他趕出中國大陸。
圖 蔣介石毛主席重慶談判時合影
1925年3月12日,年僅58歲的孫中山先生去世,汪精衛成為國民黨的新一代掌權人,1926年,第二次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毛主席依然出席了此次代表大會,在會上按部就班的發表了講話,但是,蔣介石卻在這次會議上大放異彩,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校長,帶領黃埔軍校的學生,東征討伐孫中山的叛軍陳炯明,最有意思的是,蔣介石在東征到了惠州的羅浮山的時候,此時戰事稍穩,蔣介石想去羅浮山求簽問卦,指點迷津。
當他來到羅浮上的沖虛古觀,但沖虛古觀的道長看見他后,說道:“無量天尊,我們道家講究天靈配合,講究“仙緣”,跟沖虛觀相比,酥醪觀更符合你,你前去吧。”蔣介石聽完趕忙向道長道謝,前往酥醪觀,酥醪觀是羅浮山道教五大觀之一。
蔣介石來到酥醪觀,與道觀的道長聊了三天三夜,臨走的時候,蔣介石特意抽了一支簽,道長看了以后,緩緩地說道:“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道長說完后,蔣介石還是不理解這句話,請求道長仔細解釋其中意思,但是道長搖了搖頭,說道:“無量天尊,天機不可泄露”。
東征獲得勝利,蔣介石在國民黨的地位迅速提升,已經到了可以和汪精衛直接叫板的地步,在國民代表大會上,自然要發表軍事報告,毛主席也在臺下聽完蔣介石的報告,非常激動,跟著大家一起鼓掌。
圖 毛主席和蔣介石
但是,蔣介石掌握權力以后,逐漸露出貪婪的嘴臉,國民黨的二大召開沒有多久,蔣介石就發動了震驚黨內外的“中山艦”事件,將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黨第一軍的共產黨員全部趕出去,毛主席知道此事后,十分憤怒。在國民黨召開的中央常委會上,毛主席當眾痛斥蔣介石,隨后辭去自己在國民黨擔任的國民黨代理中央宣傳部一職。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撕開虛偽的臉孔,發動了喪心病狂的“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殘忍殺害三百多名共產黨員,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蹤,給共產黨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
此后,共產黨痛定思痛,掌握軍權,而毛主席憑借自己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確定了自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蔣介石也逐漸掌握軍權,確定自己在國民黨的領導地位。
土地革命時期,蔣介石前后對共產黨發動五次圍剿,毛主席以擅長游擊戰,紅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成功地反擊了蔣介石,蔣介石惱羞成怒,多次對毛主席發出通緝令。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共產黨多次公開聲明希望國共兩黨能夠合作共同抗日,但是蔣介石卻不顧國內抗日大局,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說法,企圖將共產黨扼殺,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監督張學良和楊虎城“剿匪”,12月12日5時,東北軍奉命捉拿蔣介石,蔣介石從窗戶逃出去,躲在一塊石頭底下,最后,被軍隊活捉,楊虎城和張學良聯合18位高級將領發表《對時局通電》逼迫蔣介石抗日,蔣介石被迫開展國共第二次合作。
圖 毛主席赴重慶談判
當時共產國際主張將蔣介石殺掉,但是,毛主席力排眾議,考慮到抗日大局,主張將蔣介石釋放,隨后,國共兩黨展開了長達九年的合作,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蔣介石為了爭取更多的備戰時間,假意邀請毛主席進行“重慶談判”,蔣介石本來以為毛主席不敢來重慶,沒想到毛主席親自帶領王若飛、周恩來等人從延安飛到重慶,這一招打的蔣介石是措手不及。
談判的過程異常艱難,足足談了43 天,雙方唇槍舌戰,互不退讓,最后,終于在10月10日這天,兩大黨簽訂“雙十協定”,但是這份協定簽訂不到三天,蔣介石就撕毀條約,發動內戰。這是毛主席和蔣介石最后一次見面,1949年,蔣介石敗走臺灣。
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展開對戰,這時,美軍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希望將遠東的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6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共產黨占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安全”為借口,提出“臺灣未定論”。
圖 杜魯門
蔣介石知道這個消息后,內心十分矛盾,他知道自己現在自己的實力無法與毛主席相抗衡,一旦解放軍打進來,自己毫無抵抗之力,如果美國的第七艦隊進駐以后,無疑增加了自己勝算的籌碼,自己再也不擔心解放軍會打過來,但是,他又想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杜魯門的“臺灣未定論”其實就是一個陰謀,想要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早在之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找過蔣介石談話,想要把這種言論發出去,但蔣介石沒有同意,他要堅持一個中國立場,但這次杜魯門沒有經過自己同意就將這種言論發表出去,將蔣介石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圖 毛主席在辦公
在杜魯門發表言論的第二天,蔣介石示意國民黨的外交部部長葉公超公開發表聲明,聲明中明確指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民黨接受美國的防務計劃,但不影響中國領土完整的立場。當毛主席聽到葉公超的聲明后,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蔣介石還是有中國人的良心的,他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圖 蔣介石和毛主席合影
但是美國人對蔣介石曖昧態度很不滿,想要將蔣介石撤掉,換一個聽話的“親美分子”,就在臺灣四處宣傳“自由選舉”的理論,在他的鼓動下,臺灣政壇開始出現推舉“臺灣總統候選人”的亂象。
圖 杜魯門
有的人推舉胡適,有的推舉陳誠,但胡適雖然文化地位高,缺乏從政經驗,不能擔此重任,但是陳誠卻恰恰相反,他在臺灣政壇上混跡多年,經驗豐富,所以美國就權全力支持陳誠當選,準備將蔣介石趕下政壇,其實這只是美國陰謀的第一步,美國人計劃將陳誠推上臺后,就可以順利將臺灣分離出去,搞“兩個中國”。
蔣介石對美國的陰謀心知肚明,但是,他把控臺灣政治多年,不能就此放棄權力,同時,他在臺灣政壇積威已久,不可能因為美國的幾句言論就被推下臺,于是,他就搞了一個所謂的民主選舉。
圖 毛主席蔣介石和重慶談判時和美國人合影
毛主席也十分關注臺灣的消息,面對臺灣所謂的“民主選舉”,他在一次接見外賓時,對此評價道
“臺灣是蔣介石當總統好,還是胡適好,還是陳誠好。我看,還是蔣介石好……至于當總統,還是他好……給他飯吃,可以給他一點兵,讓他去搞特務,搞三民主義。歷史上,凡是不應當否定的,都要作恰當的估計,不能否定一切。”可見,毛主席已經轉變對蔣介石的態度,開始支持自己的“老朋友”蔣介石了。
圖 蔣介石
1956年,周總理釋放對臺灣的友好信號,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談道:“蔣介石愿意將臺灣歸還祖國,就是這一大功勞,中國人民會寬恕他的”,并且周總理要求外賓將這句話傳給臺灣的蔣介石,蔣介石聽到這話后,也改變了想法,想和大陸展開交流。
為了和共產黨交流,蔣介石特意派自己的兒子蔣經國前去拜訪曹聚仁,曹聚仁和國共兩黨高層都有密切的聯系,但他本人既不偏向共產黨,又不偏向國民黨,是個“中間派”,派他前去交流最為合適,看到“太子”蔣經國親自前來,曹聚仁答應了此事,充當國共兩黨的中間人。
圖 曹聚仁
7月,曹聚仁帶著一行人來到北京,受到中央高層的熱烈歡迎,聽到曹聚仁帶來的蔣介石的意愿,周恩來表示可以接受“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方針。但是,此次合作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實現祖國統一,周總理又對曹聚仁說道:“只要能實現大陸和臺灣的統一,其他條件可以坐下來慢慢談”,10月,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曹聚仁,提出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的一些建設性的計劃,并且對蔣介石評價道:“蔣介石在中國現代史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后來,曹聚仁多次往返于臺灣和大陸之間,和國共兩黨高層進行交流,傳達兩黨意愿。經過曹聚仁的努力,兩黨之間已經可以展開對話。
但是在1958年,在美國艾森豪威爾的慫恿下,蔣介石派兵對沿海地區進行狂轟濫炸,不斷派遣飛機深入大陸,并且開始在金門、媽祖地區增兵,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共產黨開始反擊,炮轟金門。這次戰役,充分表明了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其他國家以任何理由干涉。
圖 開國大典中毛主席講話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曹聚仁多次來到大陸,和毛主席,周總理進行交流,毛主席在談話中多次強調,只要臺灣能夠順利回歸祖國,可以對蔣介石和蔣經國寬恕處理,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總構思,周總理將毛主席和平統一臺灣的思想總結為“一綱四目”。
一綱:臺灣必須統一于中國。四目:一、除外交統一于中央外,其他臺灣人事安排、軍政大之權,由蔣中正管理,以利兩黨重新合作;二、如果臺灣經濟建設資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撥款予以補助;三、臺灣社會改革從緩,待條件成熟,亦尊重蔣中正意見和臺灣各界人民代表進行協商;四、國共雙方保證不破壞對方。曹聚仁將毛主席的意愿傳達給蔣介石后,蔣介石經過思考,又增加了一些條件,雙方逐漸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共識,但是,此時的中國大陸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蔣介石對共產黨的誠意產生懷疑,打斷兩黨之間的聯系。
1972年,距離蔣介石敗走臺灣已經過去23年,此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2月21日尼克松在訪華期間,向毛主席問道:怎樣看待蔣介石,聽完這話,毛主席沉默了一會兒,緩緩地說道:“我們是老朋友了,實際上我跟他的交情還是比較深的”。
圖 蔣介石
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低,蔣介石此時已經80多歲,年齡越來越大,在對待與中國大陸的關系上,變得越來越猶豫,毛主席看準時機,主動對臺灣地區采取了一系列動作,例如在大陸恢復“二二八”紀念活動。外交部的廖承志也在公開場合發表“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歡迎臺灣人員來大陸參觀、訪問、探親煩狗,保障他們安全和來去自由”等一系列的友好言論,這些話觸動蔣介石的內心,他也想積極改善和共產黨的關系,但是他已經到臺灣二十多年,曹聚仁已經去世,當年跟他一塊來臺灣的其他人,也已經老得老,死的死,沒有合適的人選。
毛主席知道蔣介石已經松動后,急忙派章士釗以探親名義從香港飛往臺灣,章士釗是我國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常委,在文化上有一定地位,此時,章士釗已經92歲的高齡,身體非常不好,但是為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章士釗拖著病重的身體登上飛機,周恩來了解到章士釗的身體狀況后,特意挑選了護士、醫生、保姆、警衛員、秘書,一同前往。
圖 章士釗毛主席
1973年5月,章士釗帶領一行人先是飛往香港,在香港找到自己的殷夫人,然后在跟臺灣方面的老朋友取得聯系,但不幸的是,章士釗在香港僅僅呆了一個半月,就不幸去世,后來,中央又安排屈武,從事章士釗未完成之事業。屈武在臺灣的影響力也很高,他是國民黨元老級的人物于右任的女婿,而且跟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有結拜之誼,但是未能取得結果。
臺灣這邊的蔣介石也沒有放棄和大陸溝通的想法,1975年的春節剛過完,蔣介石就秘密尋找到國民黨元老級人物陳立夫,陳立夫從美國回來擔任“總統府資政”,一直致力于促進兩岸統一,找到陳立夫后,蔣介石表達了想通過他將自己想要邀請毛主席訪問臺灣的意思傳達給大陸,陳立夫通過各種渠道將這個消息傳達給共產黨。聽到這個消息后,毛主席非常高興,特意釋放了幾百個國民黨和特務,并為他們安排工作,如果他們想去臺灣或香港也可以。
但是至于去臺灣訪問,此時毛主席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自然不能前去,周總理也到了癌癥晚期,無法完成去臺灣訪問的任務,毛主席就將暫代周總理工作的鄧小平找來交談,希望他前去臺灣訪問。
圖陳立夫
鄧小平回去后,積極地為去臺灣訪問做準備,陳立夫知道鄧小平即將來臺灣訪問的消息后非常高興,立即在香港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假如我是毛主席》的文章,文中專門提到邀請周總理和毛主席來臺灣進行訪問,重開與臺灣的談判之路,以造福兩岸人民,同時呼吁毛主席要不計前嫌,與國民黨展開再次合作,但是很不幸的是蔣介石在這一年的4月5日,心臟病突發,在臺灣臺北士林寓所逝世。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是大勢所趨,任何勢力都不容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