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子墨君?
?日期 | 2025年4月26日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瞬間?明明精心準備了一場演講,站上臺的那一刻卻大腦一片空白;滿心期待去面試,面對面試官的提問卻緊張得語無倫次;鼓起勇氣想向心儀的人表白,話到嘴邊又生生咽了回去…… 這些時刻,我們都被同一種情緒籠罩 —— 恐懼。但你知道嗎?恐懼其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而我們常常只看到了最表面的那一層。
一、恐懼的第一層:直面事情本身
大多數人對恐懼的認知,都停留在害怕事情本身。就像害怕在大眾面前演講,僅僅認為是對演講這個行為的恐懼。站在聚光燈下,面對密密麻麻的人群,雙腿不自覺地顫抖,聲音也不受控制地發顫,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我不想演講!” 這種對具體行為的抗拒,是恐懼最直觀的表現。但實際上,這只是恐懼的冰山一角,在這層表象之下,還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二、恐懼的第二層:擔憂背后價值的流失
當我們深入探究,就會發現恐懼的第二層,是害怕失去事情背后的價值。我們害怕演講,不是害怕站在臺上說話這個動作,而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忘詞、卡頓,被大家嘲笑,進而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在我們的潛意識里,一次失敗的演講,就等同于自己能力不足,會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降低。面試時的恐懼也是如此,我們真正害怕的不是回答問題,而是害怕被面試官輕視,錯失這份工作,失去展現自己價值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在這一層,我們恐懼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失敗后帶來的負面后果,是對自我價值能否得到認可的擔憂。
三、恐懼的第三層:對自身能力的深深懷疑
真正的恐懼藏在第三層,那就是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世界。我們恐懼演講失敗、面試失利、求愛被拒,本質上是沒有勇氣接受那個失敗后 “糟糕” 的自己。我們害怕面對講砸了的局面,害怕看到面試失敗后自己失落的樣子,害怕承受被拒絕后那個 “無能” 的自己。這不是對某件具體事情的恐懼,而是對自己應對生活挑戰能力的否定。它是恐懼的底線,觸及到我們內心最深處的不安。
四、接受自己:克服恐懼的唯一鑰匙
既然知道了恐懼的三個層次,那我們該如何克服恐懼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接受自己。當我們害怕社交時,要接受那個嘴笨、不會說話的自己;當我們害怕唱歌時,要接受那個五音不全的自己。接受不是自我否定,不是給自己貼上 “我不行” 的標簽,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我們要在心里告訴自己:“我失敗了或許很丟臉,當眾出錯后一定會很難為情,可是無論如何,這就是我?!?只有接受了自己,我們才能鼓起勇氣去嘗試,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彌補自己的弱點,逐漸克服恐懼。
五、與恐懼共舞:帶著恐懼前行
然而,我們都不是圣人,即便明白了恐懼的原理,也很難完全擺脫恐懼的困擾。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帶著恐懼做事。
就像趙本山,他的小品曾是春晚最受期待的節目,可一次表演中,他忘記拿道具包上舞臺。雖然他和宋丹丹巧妙化解了事故,但在全國幾億觀眾面前出現失誤,巨大的心理壓力讓他無法承受,最終選擇退出春晚舞臺。連經歷過無數大場面的趙本山都會恐懼,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恐懼是一種普遍存在且難以徹底消除的情緒,它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基因里。
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恐懼的狀態下,依然能夠穩定地完成事情。有時候,我們越是想徹底擺脫恐懼,過度在意它,恐懼反而會變得更強烈。倒不如接受恐懼的存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這樣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就是這樣,越是想要控制,越是會失控;越是去壓抑,越是會反彈。重要的不是徹底克服恐懼,而是學會帶著恐懼去做事,就像帶著病痛生活一樣,在與恐懼的共處中不斷成長。下次當恐懼來襲時,不妨在心中默念:“這就是我,我可以帶著這份恐懼繼續前行。”
如果你也在與恐懼斗爭,如果你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了一絲啟發,歡迎點贊、分享,讓更多人看到。關注子墨君,我們一起探索人生智慧,在成長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心理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