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河貍的新聞刷屏了。
捷克的幾只河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修建好了政府拖延了7年的水壩工程,成功省下了約900萬人民幣的施工費用。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當地政府早在2018年就計劃修建水壩、濕地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但由于土地權限問題項目一直擱置。
紀錄片《河貍回歸》劇照
但河貍們出于生存本能,為了把河流改造為理想的棲息地,以保證靜水區(qū)環(huán)繞它們的巢穴,自動地筑好了這些大工程的水壩和濕地。
河貍們強大的建筑天賦讓網友們敬佩不已。原來,會搞基建的不只有人類!
譯林“天際線”推出的新書《動物建筑》,為讀者打開了解動物建筑才能的大門。
在被美麗的封面征服的同時,你也會被書中介紹的動物界“基建大佬”們驚掉下巴:
蜜蜂如何設計它們的六角形豪宅?螞蟻王國里竟然還有奇幻“地下城”?蜘蛛都在建造自己的“微型禁錮與謀殺之屋”……
在這本書里,英國建筑作家保羅·多布拉什切齊克用103張視覺大片+30種動物建筑案例,給我們展示了動物們在空間設計與建造方面的驚人智慧,以及人與動物之間隱秘的情感紐帶。
翻開《動物建筑》,一起進入文字版的“瘋狂動物城”吧!
蜂兒們如何設計它們的六角形豪宅?
毫無疑問,蜜蜂是所有社會性昆蟲中最受人類喜愛的,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對人類來說非常有用。
黃蜂的巢與蜜蜂不同,蜜蜂的巢可以維持多年,甚至幾十年,而黃蜂的巢一般只使用不到6個月,大多數蜂巢會被其他動物吃掉,或者很快被大自然摧毀。
電影《采得百花成蜜后》劇照
黃蜂巢的外部保護結構一般由一層層紙漿糊成,底部通常有一個入口,里面是幼蟲的六角形巢脾。胡蜂科建造的紙巢也展示了其毫不遜色的工程能力。
最引人關注的是胡蜂科建造紙巢的方法。當一只獨居的蜂后在春天從冬眠中蘇醒過來,尋找到合適的地方筑巢時,一個巢的筑造就開始了。
用柳條盤繞而成的傳統蜂箱
(書中插圖)
蜂后從任何可利用的木材表面刮下木漿,混入自己的唾液,制造出一根懸桿,并在懸桿上筑起第一批六角形的巢房,用于孵化最初的十幾只幼蟲。
如果蜂后特別幸運的話,它所筑成的高爾夫球大小的蜂巢,最終將演變成一個由成千上萬的不育雌性工蜂筑成的沙灘球大小的巢穴。
人類也不斷從蜂巢中獲取靈感。
從蜂巢獲取靈感的人類建筑
(書中插圖)
2017年的eVolo年度摩天大樓競賽中,出現了頗具野心的蜂巢難民摩天大樓提案。這座由六邊形公寓堆疊而成的高層建筑是為逃往約旦的敘利亞難民而建造的。
螞蟻王國里竟還有奇幻“地下城”?
2012年,人們在巴西發(fā)現了一個由數百萬只切葉蟻建造的巨大巢穴,該巢穴已被遺棄。
隨后,人們在巢穴中灌入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對地下城進行挖掘,以揭示螞蟻建造的各具特色的密室和相互連接的隧道。
螞蟻的建筑經常被拿來與人類同等規(guī)模的建筑相比較,巴西挖掘出的切葉蟻巢穴被描述為“蟻穴中的長城”。
地下蟻穴可以發(fā)展得非常大,例如,螞蟻生物學家沃爾特·津克爾制作的栗紅須蟻巢穴的石膏模型比人還高。
沃爾特·津克爾于2006年創(chuàng)作的栗紅須蟻巢穴模型
他以自己為參照物,展示蟻穴的大小
(書中插圖)
螞蟻建造復雜大型結構的能力讓人們對其集體智慧的力量產生了想象。有些科幻電影導演甚至想象想象螞蟻能夠繪制圖紙。
科幻電影《第四階段》中的場景
展示了螞蟻在外星智慧生物的影響下建造的泥塔
長期以來,螞蟻的社會組織結構一直讓兒童癡迷。專門設計的螞蟻農場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很受歡迎的玩具。傳統的螞蟻農場由裝滿泥土的玻璃盒子組成,螞蟻會在里面挖掘通道,構筑人工蟻穴,這無疑讓孩子們陶醉其中。
由零壹城市建筑事務所創(chuàng)造的螞蟻農場
它是裝置作品《向蟻群學習》的一部分
當孩子觀察螞蟻農場的社會組織時,他們會幻想自己掌管著一個微型王國,并成為自己世界中的巨人。
河貍為什么偏愛“筑壩”?
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提到的,河貍建造水壩的目的是把河流改造為理想的棲息地,以保證靜水區(qū)環(huán)繞它們的巢穴。
河貍的“家”是由無數樹枝構成、用泥土固定的土丘結構。它們只有在水下才能進入巢穴,巢穴給河貍提供了安全和保護——河貍一般成雙成對,終身在一起,如果可能的話,它們還會將巢穴傳給后代。
紀錄片《回歸河貍》劇照
為了創(chuàng)造它們所向往的靜水區(qū),河貍有時會建造幾道相互連接的水壩和水渠,將它們的水塘與新的木材和食物來源連接起來。簡而言之,河貍是名副其實的“景觀建筑師”。
《灰鸮的怪客》劇照
它展示了薩斯喀徹溫省阿賈瓦安湖旁灰鸮小屋內的河貍巢穴
(書中插圖)
河貍筑壩在17世紀歐洲人殖民北美之后才受到持續(xù)關注。
劉易斯·亨利·摩根在《美國的河貍和它的杰作》中指出,與社會性昆蟲(蜜蜂、黃蜂、螞蟻和白蟻)不同,河貍不是“為了生存而斗爭”,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當河貍站立片刻,審視自己的工作時,它顯然是為了看看一切是否正確,是否還需要什么,這表明河貍能在頭腦中保持思考;換句話說,它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過程。
河貍和人類一樣,建造家園是為了滿足自己對舒適、安寧和庇護所的需求。
在“人類世”背景下,
如何與動物“共居”?
縱使動物們擁有驚人的建筑智慧,但在人類成為地球主導力量的新紀元,為了我們,這些生命總是被迫遷離和犧牲。
雨燕喜歡在建筑物的隱蔽處筑巢繁殖,然而人類建筑物的外立面越來越平滑,排斥孔洞、縫隙等吸引動物的狹小空間,再加上昆蟲等食物受農業(yè)集約化的影響而減少,因此,歐洲和東亞的雨燕繁殖出現了下降趨勢。
為了吸引雨燕筑巢而建造的雨燕塔
(書中插圖)
一如《動物建筑》所說,將所有動物,以及將我們人類與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是一種共同的脆弱性。從根本上說,所有的動物在這個世界上既擁有家園,又居無定所。也許,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這些動物建筑者,對它們的建筑保持好奇心,并允許它們進入我們的居所和城市。
現在已經有許多設計師開始這樣做了。d3建筑工作室為絕育后放歸的流浪貓設計了“貓咪小巷”,這是一個2平方米見方的鋼架,里面放置了暖氣、通風及空調設備的廢棄管道,中間放置了一只遮風避雨的木箱。
d3建筑工作室為絕育流浪貓設計的“貓咪小巷”
(書中插圖)
這個庇護所力圖展現流浪貓的真實生活環(huán)境,也將人類的城市空間和動物的活動融合在一起。
除了上面介紹的案例,《動物建筑》還提到了烏龜、大象、狐貍等其他20多種在人造建筑中開疆拓土的動物。
它們有的生活在微型世界里,有些翱翔于天際,有些活躍在野外,有的來自水中,還有的是家養(yǎng)動物。
《動物建筑》打開了創(chuàng)造全新空間形式的思路: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不應只以人類為中心,仿生建筑、生態(tài)建筑可以將人與自然連接起來,為其他生物提供寶貴的棲息之地,從而構建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未來。
作者保羅以游走于理性與想象力之間的多元視角,巧妙地將建筑學與生態(tài)學融為一體,向我們證明了:真正的頂級建筑,從來不是人類獨享的紀念碑,而是萬物共寫的生命詩篇。
隨時隨地的閱讀
即刻下單更便捷
歡迎選購
注:圖文經譯林出版社 授權使用。
互動有禮
你可以任選一個話題展開思考:
No.1如果讓你選一位動物當“建筑搭檔”,你最想和誰合作?
A.河貍(水壩大師)
B.蜜蜂(六邊形專家)
C.白蟻(地下城設計師)
D.評論區(qū)說
No.2你見過最“離譜”的動物巢穴是啥?比如陽臺上的鳥窩、墻角的蜘蛛網…曬圖講講它的神奇之處!
NO.3你愿意為小區(qū)里的流浪貓/鳥設計一個“五星級小屋”嗎?描述你的創(chuàng)意(比如帶滑梯的貓窩、會旋轉的鳥巢)!
我們將選出最走心的1個評論送出《動物建筑》一本! (截止時間為:2025年5月9日,我們會在自然之友下周薦讀文末公布獲獎讀者)
溫馨提示:本期互動獲獎結果,將在公眾號“自然之友”后續(xù)發(fā)布的薦讀欄目中公布,請參與活動的朋友,關注自然之友公眾號更新,以保證獲獎結果有效。
【】一位獲獎讀者(共計有17位讀者參與互動):
恭喜以上獲獎的讀者,麻煩在5月9日前在本文文末留言您的姓名、手機號和地址,我們將在7個工作日內以快遞的形式寄出!逾期未回復的將視作放棄獲獎資格!
如果您是出版機構
來跟自然之友一起做有趣的事兒~~
“自然說”讀書會
“自然說”讀書會是自然之友全新推出的知識品牌,自2018年12月發(fā)起以來,為讀者嚴選自然與環(huán)保領域好書,為愛書人建立社群,發(fā)起閱讀推廣活動,產出創(chuàng)意音視頻課程,為綠色公民參與自然之友打開全新的入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