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一凡
在藝術那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恢弘長卷中,有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以筆墨為筆,在傳統藝術的古老宣紙上揮灑豪情;以書畫為墨,在文化傳承的厚重史冊中書寫傳奇。他,就是侯書昌,一位在藝術領域深耕細作、成就斐然的大家。
侯書昌,漢族,1962年誕生于河北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自幼,他便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橫豎撇捺間的靈動韻律,仿佛有一種無形的魔力,深深吸引著他。這份對書法的熱愛,如同星星之火,在他心中逐漸燎原,引領他踏上了充滿挑戰與驚喜的藝術征程。
憑借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不懈努力,侯書昌順利畢業于北京市教育學院美術系專業。在求學的道路上,他不僅扎實地掌握了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日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藝術成長的道路上,他更是得遇良師,有幸師從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在歐陽先生的悉心指導下,他沉浸于晉唐諸家法帖的研習之中,從王羲之的飄逸灑脫到顏真卿的雄渾大氣,從歐陽詢的嚴謹工整到褚遂良的靈動秀逸,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傳統書法的養分,不斷揣摩、領悟其中的筆法、墨法和章法。每一筆每一劃,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汗水;每一次臨摹與創作,都是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刻探索與執著追求。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他的書法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既有晉唐書法的典雅韻味,又融入了個人的情感與理解,展現出一種剛柔并濟、氣韻生動的藝術魅力。
除了書法,侯書昌在繪畫領域同樣造詣深厚。他懷著對繪畫藝術的敬畏之心,拜入齊派第四代傳人吳志剛先生門下。在吳先生的言傳身教下,他深入鉆研齊派繪畫的精髓,尤其對齊白石先生筆下的蝦情有獨鐘。他不僅繼承了齊派畫蝦的傳統技法,更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深入研究蝦的骨骼結構,力求將蝦的形態、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筆下的蝦,或嬉戲于水草之間,或穿梭于荷葉之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會從紙上躍然而出。每一筆勾勒,都精準地描繪出蝦的肢體動態;每一抹色彩,都恰到好處地展現出蝦的靈動與鮮活。他的畫蝦作品,不僅繼承了齊派藝術的獨特風格,更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賦予了蝦以龍的精神和力量,展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侯書昌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他精湛的書畫技藝上,更體現在他對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積極貢獻上。他深知,傳統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和弘揚。因此,他積極投身于藝術傳承事業,用自己的作品和行動,為傳統藝術的傳播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的作品被國內外眾多藝術館及藏家收藏,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高度認可。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他為藝術傳承所做努力的褒獎。
如今,侯書昌身兼數職,他是中國非遺傳承人,肩負著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等,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為推動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發展出謀劃策;他是北京湖社藝術研究會會員、豐羽市畫院主任、豐臺美術家協會理事等,在藝術團體中發揮著重要的組織和引領作用;他還是首都黎晶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教育頻道水墨丹青欄目特聘書法家、北京京城書畫院院士、北京慕賢文化院院士、元培智庫專家、北大博雅客座教授等,以多種身份活躍在藝術教育、研究和傳播的各個領域,為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交流、推動藝術創新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侯書昌在藝術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數十個春秋,但他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與初心,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他就像一位執著的行者,在墨韻丹青的世界里堅定地前行,用筆墨書寫著人生的華章,用藝術詮釋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將繼續在藝術的天空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候書昌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