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愛給網
制圖|李馨宇
特提斯海的侵襲與退出
多期次滄海桑田的無常輪回
火山噴發,島孤形成
造山運動,巖漿侵入
印度板塊千里奔襲與歐亞板塊激情相擁
以及由此引發的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全球變冷
然后是冰川覆蓋的漫漫長夜
人類及其他生命在冰雪的空隙尋找生存的機會
最后,終于迎來冰雪消融的間冰期
草木生長,人類繁衍
奔涌的冰雪融水切割出深邃的峽谷……
這些都是曾經發生在這里的地質故事
驚心動魄,妙趣橫生
請橫屏觀看
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交匯處
圖面左側為貢嘎山及其衛峰,右側為瓦屋山
攝影:王炘
山水相逢、橫斷東西:甘孜的地理機會
“獨特”和“復雜”
這是很多人對橫斷山的印象
恰恰也是塑造甘孜的靈魂元素
橫斷山是青藏高原的另類
因為她的山脈和河流皆由北向南相間而行
而青藏高原的其他山脈幾乎都是東西走向
不循常規的改變
使橫斷山成為青藏高原,甚至是全球
最最不可思議的“神奇”之山
請橫屏觀看
橫斷山南北相間的山脈
攝影:李忠東
山水南北相間而行
成為甘孜州最獨特的氣質
這里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
氣候植被、生物生態
以至于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地道風物等等
無不受此影響和控制
甘孜州全域位于橫斷山
橫斷山有三分之一屬于甘孜州
橫斷山的“七脈六江”
最中央的“兩脈三江”便位于甘孜
因此說甘孜是“橫斷山之心”并非過譽之辭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是形成橫斷山的關鍵
繪圖:楊金山
“三江夾兩山”:山水大格局
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
與大雪山、沙魯里山
這是甘孜的“三江夾兩山”
有了它們
雪山冰川,江河海子,森林草原,萬物生靈
才如同血脈、肌膚有了依附之地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形圖
制圖:俠客君
以此為底色
藏、漢、彝等多民族遷徒碰撞,交匯融合
生生不息地創造出輝煌的歷史和多彩文化
居住在這里的120萬人民
成為這片土地最美、最生動的表情
德格印經院
攝影:李忠東
和橫斷山的其他山脈一樣
這里的“兩脈三江”在空間上也被極大壓縮
在這個窄束的空間里
匯集了橫斷山最多的雪山
最長最寬的山系
落差最大的切割
最深的河流
以及 最密集的峽谷群
德格新路海
攝影:李忠東
大雪山脈
山勢高亢,峽谷縱橫,雪山林立,冰川四溢。
其脊嶺多由花崗巖構成
因而形成眾多的極高山
是橫斷山雪山和海洋性冰川最為發育的區域
貢嘎山群峰
攝影:王治
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是橫斷山唯一的7000級高峰
(不算貢嘎山周邊衛峰)
它不僅是橫斷山的最高峰
亦是長江流域的最高峰
因而有“蜀山之王”和“長江之巔”的美稱
請橫屏觀看
貢嘎山群峰
攝影:王治
沙魯里山脈
不僅是橫斷山的中央山脈
也是甘孜州的中央山脈
它跨及甘孜州18縣(市)中的13個縣
格聶山附近的冰川湖泊
攝影:王洪
全州共有5座6000米級雪峰
除貢嘎山而外
其余4座全部位于沙魯里山
與大雪山的“逼仄狹窄”不同
沙魯里山“寬緩平闊”
發育丘狀高原
常形成天山喀拉峻式的立體草原
請橫屏觀看
沙魯里山與冰帽遺跡
攝影:王治
大約在70萬年前
這里曾被巨厚的冰帽覆蓋
冰帽消失后,形成世界罕見的古冰帽遺跡
尤其是稻城縣與理塘縣之間的海子山
是全球難得一見的地理奇觀
請橫屏觀看
理塘海子山冰帽遺跡
攝影:王洪
說過山,再來看水
大渡河和金沙江分列甘孜東、西兩側
成為甘孜州的界河
在橫斷山的快速隆升中
河流產生強烈的下切侵蝕
切出最為深邃的絕世峽谷群
當地居民利用河谷中的沖洪階地
種植出獨特的峽谷農耕文化
以及峽谷田園
請橫屏觀看
東側的大渡河
攝影:王炘
雅礱江是甘孜的母親河
全州有53.6%的土地都得到她的滋養
上游為高原寬谷
發育大片濕地、草原
中游呈連續的“V”字型或箱型峽谷
兼具牧區文化和峽谷農耕文化
是一條最甘孜的民族、文化大走廊
雅礱江
攝影/bestview
圖蟲創意
“過渡”與“融合”:解讀甘孜州的關鍵詞
這里既是青藏高原的東部
又是四川盆地的西部邊緣
兩大地貌在此轉換過渡
于是,這里的世界似乎變得復雜起來
南北走向的山脈和河流
還在不斷‘火上燒油“
稻城磨房溝花海
攝影:李忠東
動植物的分布首先就亂起來
東南亞和南亞兩類不同的植物群落
在這里”混亂雜居“
喜馬拉雅植物區系、中國—日本植物區系、泛北極植物區系與亞熱帶植物區系
占據著這里不同地域和海拔高度
南方和北方的生物也在此交匯滲透
成為彼此遷徙的通道
措普溝亞高山針葉林
攝影:姚逸飛
而在文化上
東部漢民族文化向西延伸
南部彝文化、納西文化向北拓展
藏文化向東向南發展
這里成為多種文化交匯融合之地
穿盛裝的藏族姑娘
攝影:蔣海
中心和邊緣
我們更喜歡關注“中心”,忽略“邊緣”
其實很多自然現象和歷史文化只存在于“邊緣”
“邊緣”更具有魔力
這里是青藏高原邊緣
又是橫斷山的地理中心
這里稱“朵藏”,意為外部地區
相對于衛藏,這里是邊遠之地
但卻又是藏巴文化的中心
賽馬會
攝影:蔣海
“古老家園”和“民族走廊”:大融合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2021年
稻城縣皮洛遺址被發現
證明13萬年前 這里就有了自已的原始居民
西北的古羌人
沿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南遷
這是甘孜州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如今大渡河、雅礱江和金沙江河谷及支流
仍分布大量的石棺葬遺址
便是她們留下的遺存
稻城皮洛遺址地表采集部分石制品三期圖
圖源:四川考古
同樣在這一區域
一種叫“雕(碉)”的建筑廣泛分布
據傳這是氐族(冉駹)發明的“邛籠”
古羌人南遷與原始居民的融合
形成“諸羌”部落
丹巴梭坡古碉群
攝影:李忠東
牦牛、白狼、附國、黨項
白蘭、嘉良夷、東女等
他們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
公元七世紀
吐蕃統一青藏高原
吐蕃與西山諸羌的融合
帶來更先進的文明
康巴藏族的形成
非遺傳承人正在創作唐卡
攝影:李忠東
多民族大融合
也體現在民俗文化和民族歌舞
巴塘縣流行的《月令曲》
以漢歌《孟姜女哭長城》曲調填詞而成
甘孜縣的踢踏舞與西藏日喀則相近
康巴藏族將金銀珠寶裝飾在服飾上
據說這種習俗源自狩獵游牧
以便在說走就走的遷徙中,盡可能地將財富帶走
丹巴嘉絨藏族女子的服飾,
保留了氐羌元素
鄉城縣“瘋裝”則明顯糅合了
納西族服飾的特點……
康巴藏族的服飾
攝影:蔣海
翻開歷史篇章
藏緬語民族的南遷
吐蕃的東擴,蒙古族的南下
木氏土司與彝族的北擴,
以及明清、民國大量漢地官兵商人遷入……
可以說中國主要的大民族 幾乎都從甘孜走過
扮演過他們的角色
“照阿拉姆”摩崖石刻,相傳為文成公主入藏時所留,是多種文化融合的典范,它與周邊的其他吐蕃時期摩崖造像群一起被評選為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攝影:李忠東
起伏不定的山脈
大河深切的縱橫峽谷
成為遺世獨存的邊僻之地
那些中原逐鹿的失敗者
丟兵棄甲,落荒而來
于蠻荒之處,就地生根
她們將部族的希望播撒在山水皺褶間
在敵人鞭長莫及的領地
生生不息
巴塘達真鍋莊
攝影:李忠東
“滿天星斗”:深山的繁華與多彩
巴塘
川藏驛道上的重鎮,
自古“內地的蘇杭,西康的巴塘”
清末,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
以巴塘為大本營
經營川邊,建城辦學,修路開礦
各地的官員與商賈也紛沓而來
給這里混染上豐富的色彩
巴塘金沙江峽谷
攝影:李忠東
巴塘人喜歡吃面食
據說便是300年前山西人帶來的習俗;
天主教堂、關帝廟也在這里找到了知音。
如今法國天主教堂已毀于火災
而關帝廟的殘垣斷壁
仍執拗地矗立在一堆民房之間
巴塘金沙江畔的石棺墓
攝影:李忠東
據傳
關帝廟最初由80家漢商和83名綠營官兵出資修建
但在屢次重建中
當地土司、頭人、喇嘛都給予積極幫助
而重修的關帝廟也將格薩爾、度母畫像供奉于廟中
這里不僅是漢人
“迎神庥、聚嘉會、襄義舉、篤鄉情”的場所
藏族同胞也常去求簽打卦
巴塘鷹哥嘴鳳全遇難處
攝影:李忠東
甘孜州其實是一個多中心的區域
康定城是州首府所在
但你很難說它就是全州的中心
甘孜的美景與繁華
密布于十八縣的每個地方
正猶如“滿天星斗”一樣
峽谷中的白玉縣
攝影/李忠東
唐宋開始
茶葉在青藏高原找到了知音
茶馬古道因茶馬互市而興
從此
有了一條由茶葉貿易而發展起來的川藏道
雅安名山是茶馬古道重要的茶葉產地,也是世界最早種植茶樹的地方,境內蒙頂山被稱為茶之圣山
攝影:李依凡
使者、駐藏大臣、僧侶
以及大量的商販、馱隊、背夫紛至沓來
貿易催生了沿途集市古鎮
大渡河畔的瀘定
明末清初尚是無人知曉的“西番村落”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滬定鐵索橋建成后
改寫了渡河依賴舟楫和溜索的歷史
瀘定城一時商賈云集
瀘定橋
攝影:李忠東
康定城
曾經的一個小村落
來往商販在此易貨
只能搭帳蓬豎鍋莊
但隨著茶馬古道(川藏道)的興起
逐漸成為邊茶的貿易中心
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爐廳”
大量川、陜、藏地商人涌入
“內外漢蕃,俱集市茶”
拍攝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康定
圖片源自網絡
從此
“漢不入番,番不入漢”的壁壘被完全打破
康定儼然成為西陲大都市
而說到入康的漢族人
除了四川人,陜西人恐怕是最多最早的
因為在元朝初期,四川和陜西為一個行省
即“陜西四川行省”
大批的漢藏官員在陜西與康區之間往來
大批陜商也借機進入康區
若憑吊這段歷史
你可以去看看康定的“老陜街”
1929年康定北門市場
圖源自網絡
古道漫漫:突圍屏障的壯曲與悲歌
在瀘定
大渡河上有三座橋
第一座
康熙四十五年建成瀘定橋鐵索橋
它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的橋
因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而著名
第二座
18軍進藏修建的大渡河懸索橋
它是川藏公路大渡河的第一座鋼結構懸索橋
川藏公路大渡河懸索橋
攝影:李忠東
第三座
2018年修成的雅康高速公路瀘定大渡河大橋
其修建難度堪稱“世界級”
譽為“川藏第一橋”
橋面的下層設計有觀光玻璃廊道
是一座可以觀景的橋
三座橋在空間上相距不并遠
但在時間上卻跨越了約420年
雅康高速公路瀘定大渡河大橋
圖源:圖蟲創意
有人說
山是中國人的負擔、挑戰、資源、財富
大雪山和大渡河
天府之國進入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
穿越橫斷山的雅攀高速
攝影:李忠東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
車不方軌,號曰天險”
所有進入青藏高原的通道
都先要穿越這道“地獄之門”
當年修建川藏公路
在瀘定與雅安之間的二郎山
便付出了極大代價
由于道路崎嶇,太過險要
產自雅安的“西路邊茶”
也只能靠人力背運至康定
茶馬古道歷史照片
圖源:網絡
在歷史上
石達開和中央紅軍都曾陳兵大渡河
面臨“渡則活,不渡則亡”絕境
最后紅軍溯流而上90公里
22勇士“飛奪”13根鐵索構成的瀘定橋
紅軍絕地逢生
長征勝利后
毛澤東寫下了豪情萬丈的《長征》
在詩中
他用閑、細浪、泥丸、暖、喜等字
表達對長征艱辛的不屑
唯獨提到大渡河時用了一個“寒”字
瀘定橋的鐵索
攝影:王強
其實
甘孜州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要跨越都不輕松
從雅安人力背運而來的西路邊茶
需要在康定重新分裝
以剛剝下來牛皮包裹
再采用騾馬、牦牛“邊牧邊運”
今年起運的茶,第二年才能運達目的地
邊牧邊運的牦牛隊
圖片源于網絡
牛皮茶包中茶葉
在漫長的征途中慢慢發酵醇化
成為遠近聞名的“黑茶”
牦牛在沿途豐美的草原上下崽產奶
藏族人也把艱辛的行程
過成了最平常的生活
牦牛被稱作”高原之舟“
攝影:李忠東
數代人的努力
這里的交通環境已經改觀
但山脈與河流的自然走向
仍然決定著通道的走向
沿南北向山脈和河流
這是甘孜州大通道的縱線
貢嘎山雅哈埡口
圖源:圖蟲創意
跨越山脈、橫切河流
這是大通道的橫線
它穿行在地球表面最為崎嶇的地區
從海拔幾百米的河谷到幾千米的高原
體驗最完整自然垂直帶譜變化
看層次豐富、壯麗多樣的景觀
公路,大多是在古老通道的基礎上修筑
茶馬古道、川藏驛道、唐蕃古道
因此
仿佛也是穿越在歷史的隧道
雅江天路
圖源:圖蟲創意
山水相望:誰在為甘孜唱情歌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推出“選美中國”
四川十個地方榜上有名
甘孜占了半壁
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特殊地理背景下
這里形成大面積雪山冰川
峽江深谷、湖泊濕地、森林草原、溫泉流瀑
薈萃了我國西部自然景觀的經典
貢嘎山西坡的冰川湖
攝影:卞玉鵬
山水之間
歷史人文,紅色文化,民族風情,道地風物光彩奪目
據最新的文旅資源普查成果
全州旅游資源有3.6萬余處,五級資源300余處
資源總數、高品級資源均為全省第一
這里是橫斷山雪山冰川集中分布區
貢嘎山、稻城亞丁、雀兒山、格聶山等
雪山林立、冰川懸垂,各盡其美
貢嘎山,不僅獨美
還成就了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美好意境
成全了成都“雪山下公園城市”的新名片
圍繞在它周圍,無數觀山平臺
成為貢嘎山向周邊輸出美景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貢嘎山
攝影:張慶
這里有世界最奇妙、最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
密集的高山峽谷群
完整的自然垂直帶譜
眾多的高山冰川湖泊
最美的高寒濕地草原
分布著全國面積最大的亞高山針葉林
最古老的高山櫟類林
亞丁雪山下的亞高山針葉林
攝影:王治
這里是生物基因庫和避難所
有最豐富、多樣、復雜、古老的生物物種
5223種高等植物、652種野生動物
以此為家園
這里是花卉王國
各色杜鵑、報春、龍膽、綠絨蒿等
妝點著這里
保護植物桃兒七
攝影:李忠東
上世紀初
英國人威爾遜和美籍奧利人約瑟夫.洛克
相繼來到這里
威爾遜在康定的雅家埂
尋找到夢寐以求的綠絨蒿
洛克則在稻城亞丁看到了
“所見過的最漂亮的雪峰”(央邁勇)
黑花報春
攝影:劉乾坤
之后
威爾遜將這里的大量植物引到歐州園林
而洛克則通過美國《國家地理》把這里介紹給了全世界
1933年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
根據洛克的傳奇經歷
創作并發表了小說《消失的地平線》
小說被拍成電影
書中所描述的那個地方
被稱為"香格里拉"
從此
這個詞成全世界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甘孜!
雅拉雪山的海子
攝影:王治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 | 李忠東
攝影 | 李忠東 王治 張慶 王治 卞玉鵬
劉乾坤 王強 李依凡 王洪 蔣海 姚逸飛 王炘
繪圖 | 楊金山
編輯 | 李馨宇
封面設計 | 俠客君
部分圖源| 愛給網 豆包AI 圖蟲創意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