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于"不降低對華關稅除非獲得回報"的表態,將美國的交易式外交策略暴露無遺。其所謂"希望中國開放市場"的訴求,實則是要求中國單方面讓步的潛臺詞。這種將國際貿易關系簡化為"保護費"式談判的言論,延續了其一貫的"美國優先"單邊主義思維,卻刻意回避了一個核心問題:美國的市場開放是否做到了對等?
中國市場的開放邏輯:雙向奔赴才是正解。中國早已用實際行動證明開放決心:制造業領域全面放開外資準入限制 。金融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逐步取消。消費品市場連續降低進口關稅。可以說,中國對美國、對全世界的開放已經基本到位,而美國口中的開放顯然就不是這樣的要求。美國想要的是他的既得利益,并不是中國所做出的開放程度。
美方訴求存在明顯雙重標準:第1. 選擇性開放:要求中國購買更多農產品、波音飛機等傳統商品,卻將2400多項中國商品維持在25%關稅清單。
第2. 高科技封鎖:2023年新增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達31家,光刻機等關鍵設備禁運持續加碼。
第3. 投資壁壘: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中資并購案例數量較上年增長40%
這種"只許美國放火,不許中國點燈"的邏輯,恰如美國商會《2024年度貿易壁壘報告》所指出的:"美方在高科技領域的保護主義措施,正在瓦解自由貿易的根基。"
那么中方完全可以反將一軍:敢不敢開放"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面對美方單邊要價,中國完全有底氣提出對等命題:芯片戰場:中國年進口芯片超4000億美元,但美方仍禁止英偉達特供芯片A800出口。
光刻機困局:ASML最新EUV設備對中國禁運已持續5年,中芯國際訂單遭強行取消。
材料封鎖:碳纖維、高純石英等18類戰略物資長期被列入禁運清單。
正如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所言:"當美國談論'開放'時,其實是在說'請買我們的大豆,但別碰我們的科技'。這種不對等的'開放',本質上仍是殖民思維的回光返照。"
實際上貿易戰六年復盤:美方"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已進入第六年,結果頗具諷刺意味:對華逆差反增11%:2023年中美貿易逆差達3820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460億 。
關稅成本90%由美企承擔: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年均多支出1300美元。供應鏈轉移代價高昂:蘋果試圖將產業鏈遷至印度,卻因良品率暴跌導致iPhone15Pro系列延期上市。
美國農場主支持自由貿易組織發布的《關稅之痛》白皮書顯示:僅大豆行業就損失了79%的中國市場份額,直接導致中西部5個農業州破產農場數量創十年新高。
破解美式訛詐的三重解法。第1. 技術突圍戰:長江存儲已實現232層NAND閃存量產,中微半導體5nm刻蝕機打入臺積電供應鏈,證明"卡脖子"清單正在變成"創新目錄"
第2. 規則反擊戰:對美出口管制原材料(如鎵、鍺)實施許可制。通過《反外國制裁法》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 。
第3. 朋友圈構建戰:RCEP區域內貿易占比提升至38%,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加速,正在重塑"去美國中心化"的貿易新秩序。
因此:21世紀的貿易不需要教師爺。當美國仍沉浸在"關稅大棒萬能論"的舊夢時,中國早已在下一盤更大的棋。從"一帶一路"基建聯通到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系統,從國際月球科研站到金磚國家擴員,中國正在用多邊主義的實踐告訴世界:真正的開放從來不是單方面施舍,而是基于平等規則的共贏。或許某天,當美國科技企業因失去中國市場而財報暴雷時,華盛頓才會真正明白:貿易不是零和游戲,封鎖別人的同時,也在禁錮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