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廈大系”。
又一個超級半導體IPO,要來了。
近日,全球碳化硅“一哥”瀚天天成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股上市。毫無疑問,若成功上市,半導體行業將再添一位強有力的新生力量。
成立于2011年的瀚天天成,是碳化硅外延片領域的佼佼者。在十余年的發展中,瀚天天成一直專注于碳化硅半導體外延芯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國內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瀚天天成不僅是全球首個主導制定碳化硅外延國際SEMI標準的企業,同時也是在全球率先實現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大批量外供、國內首家實現全尺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產及商業化的公司。灼識咨詢報告顯示,于2023年、2024年按年銷售片數計,瀚天天成是全球最大的碳化硅外延供貨商,于2024年的市場份額達31.6%。
技術突破猶如一把利刃,讓瀚天天成成功劃破國際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壁壘,并因此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建立起關鍵競爭優勢。
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性創新,也為瀚天天成在資本市場換來熱捧。招股書顯示,華為哈勃、華潤微電子、中南創投、銀潤資本、廈門高新投等一眾知名產業資本和投資機構,均是瀚天天成身后豪華投資陣容的一員。
最新一幕發生在半年前,2024年12月,瀚天天成完成10億元人民幣融資,投后估值約260億元,投資方包括廈門產投炬翔芯瀚、工銀投資、廈門工融產投等,不難發現,瀚天天成在前行的發展路上,都得到了廈門國資的鼎力相助。
如今,隨著瀚天天成來到港交所門前,也意味著廈門將要收獲一個超級IPO。
終止IPO后,“一哥”棄A轉H
這還是一個“棄A轉H”的IPO。
此次遞表港交所,并非瀚天天成首次向二級市場發起沖擊。如下圖上交所數據所示,早在2023年12月,瀚天天成向上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募資35億元,并在2024年1月接受了上交所問詢。然而,由于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公司發展戰略的調整,瀚天天成最終于2024年6月宣布終止A股上市申請。
圖/瀚天天成科創板IPO動態
來源/上交所融中財經截圖
對于“棄A轉H”的原因,瀚天天成在招股書中如此表示——“聯交所將為本公司提供國際平臺,提升本公司在全球的市場知名度;獲得國際資本,優化資本結構;進一步提升本公司的市場形象,有助于本公司吸引國際人才。”
總體而言,瀚天天成終止A股IPO后棄A轉H,是基于自身發展戰略、行業環境、資本市場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未來在港交所上市后,瀚天天成有望借助國際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碳化硅外延領域的競爭力,實現更加穩健、快速的發展。
作為全球碳化硅“一哥”的瀚天天成,最大的底氣來自技術上的突破。
從行業環境來看,具備耐高壓、耐高溫、高頻、抗輻射等優良電氣特性,且突破硅基半導體材料物理限制的碳化硅,逐漸成了最接近大規模商業化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及新興行業等領域。近年來,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器件市場呈快速增長趨勢,預計到2029年,銷售額將達到136億美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9.9%。
外銷市場中的碳化硅外延芯片供應商可分為兩類——外延代工廠及具備內部外延制造能力的器件制造商。
其中,外延代工廠專注于提供碳化硅外延芯片,不參與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制造,并更多地在碳化硅外延芯片領域進行資本投入,占碳化硅外延芯片外銷市場的72.7%。而具備內部外延制造能力的器件制造商則能同時制造芯片及器件。碳化硅行業的外延代工廠及具備內部外延制造能力的器件制造商均應持續進行研究及創新,積累豐富的技術經驗,以滿足下游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2011年便投身碳化硅外延芯片行業的瀚天天成,十年如一日專注于碳化硅半導體外延芯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與持續的創新突破,現已成為全球領先的碳化硅外延代工廠。
瀚天天成是全球率先實現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大批量外供的生產商,也是中國首家實現商業化3英寸、4英寸、6英寸和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批量供應的生產商。數據顯示,自2023年起,瀚天天成按年銷售片數計已成為全球最大碳化硅外延供應商,2024年市場份額更是高達31.6%。
然而,雖已成為行業龍頭的瀚天天成,近年經營表現卻有些波動。
數據顯示,2022—2024年,瀚天天成營業收入分別為4.4億元、11.43億元和9.74億元,2024年營收同比下降14.8%。
同一會計周期,瀚天天成來自外延片代工的銷量分別為54027片、104175片和42150片,占當期收入比重分別為63.3%、51.9%和25.6%;而外延片銷售收入的銷量分別為31339片、96428片和122283片,占當期收入比重分別為36.7%、48.1%和74.4%。
不難看出,瀚天天成在2024年外延片代工服務的收入有所下滑,并由此影響到當期公司整體業績表現。不過,盡管收入下滑,但瀚天天成在2024年凈利潤不降反增。2022—2024年,瀚天天成凈利潤分別為1.43億元、1.22億元和1.66億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時期,瀚天天成收到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351萬元、4735萬元、1.12億元。
雖面臨下滑壓力,但截至2024年,瀚天天成仍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20.3億元。如今,站在了港交所大門外的瀚天天成,距離推開二級市場大門也僅一步之遙了。
66歲廈大教授帶隊,即將收獲一個IPO
瀚天天成的故事,也是一個頂級科學家的創業故事。
生于1959年的趙建輝,為瀚天天成的創始人、執行董事兼董事長,主要負責本公司的整體戰略規劃及運營決策。
1978年,19歲的趙建輝懷揣夢想考入廈門大學物理系,開始了他在廈大的求學之旅,后又出國求學,并于1988年5月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招股書顯示,1988年之后,趙建輝任職于美國一家教育機構多年。也是在海外,趙建輝開始了碳化硅技術發展研究和開發事業。
如招股書中記載,“我們的創始人趙建輝博士是碳化硅行業內的頂級科學家,專注于碳化硅技術發展研究和開發超過35年,是全球第一位因對碳化硅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做出重大貢獻而獲選IEEE Fellow(IEEE院士)的研究者。趙博士與我們的研發團隊一起構成了技術層面的核心競爭力,成功開發了碳化硅外延關鍵技術平臺,形成覆蓋生長前預處理、外延生長、清洗、檢查等全套外延生長流程。”
而趙建輝與廈門的故事始于2010年。
2010年,在廈門市大力發展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的邀請下,趙建輝毅然放棄美國的學者工作,選擇回國創業。2011年,他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創辦了瀚天天成電子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瀚天天成專注于碳化硅外延晶片的研發與生產,碳化硅作為一種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具有耐高溫、耐高壓、耐大電流等顯著優勢,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軌道交通、智能電網及航空航天等領域。趙建輝帶領團隊以碳化硅外延晶片為發力方向,成功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在創業過程中,趙建輝也得到了廈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個人獲得多項榮譽,他入選廈門市“雙百計劃”、福建省“百人計劃”、國家級人才計劃,公司也獲得留學人員專項資助資金、留學人員創業扶持資金、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金等扶持資金。
“瀚天天成”也被記入了2024年廈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招商引資取得實效。新增簽約項目765個,新增招商項目年度開工率95.2%。引進士蘭集宏等重特大項目,支持瀚天天成等增資擴產,促成華潤集團等高能級項目落地。用好政府產業投資基金,落地百億級先進制造業基金、中金啟元二期(廈門)科創母基金,引育項目近300個、年產值超900億元。
而廈門大學作為趙建輝的母校,也見證了他從學術走向產業的歷程。自2021年12月起,趙建輝便擔任廈門大學的講座教授,將前沿科技與教育相結合,培養下一代的科學家。且廈門大學校友會物理分會最新理事會換屆名單,也初步擬定由趙建輝連任理事長。
如今,在多方支持下,瀚天天成已發展成全球最大規模的碳化硅半導體純外延晶片生產企業。而以瀚天天成全球龍頭企業的地位為基礎,廈門這座“創新之城”正吸引碳化硅半導體上下游企業齊聚廈門,共同打造千億級的高效節能碳化硅半導體產業集群。
廈大系,排隊IPO
順著瀚天天成身后望去,多個廈大系IPO也在趕來的路上。
在瀚天天成之前,今年2月末,白鴿在線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向IPO發起沖刺。其身后掌舵者涂錦波畢業于廈門大學,擁有逾二十年的保險行業及公司管理經驗。
作為一家廈大校友企業,白鴿在線同樣與廈門大學保持著緊密互聯關系。今年2月,白鴿在線與廈門大學經濟學科共建實習基地,推動學術成果產業化,從而實現產學研用的結合。彼時涂錦波表示,“未來,白鴿在線將繼續加強與廈門大學經濟學科的業務交流和相互學習,共同圍繞數字金融研究、數據風險管理、數據資產共建、保險科技模型開發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助力廈門打造數字金融創新高地。”
在奔赴二級市場路上,還有一個“廈大教職工IPO”。
2024年底,來自廈門的優迅股份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廈門優迅的創始人柯炳粦在1983年從大學畢業后便來到廈門大學法律系任教。20世紀90年代初,柯炳粦辭去教職,投身商海,在一家外貿公司做高管。2003年,柯炳粦以2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起步,在廈門大學旁的軟件園一期,創辦廈門優迅,專做國產光通信芯片。值得一提的是,優迅股份也是中國首批專業從事光通信前端高速收發芯片的設計公司。
在此之前,更是有一群廈大校友在二級市場成功揮起敲鐘大錘。
其中一頭獨角獸IPO尤為引人關注。2023年10月29日,在廈大校友林佳繼帶領下,光伏獨角獸拉普拉斯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
成立于2016年的拉普拉斯,是光伏產業內明星企業。短短幾年時間內,拉普拉斯成功攻克了N型光伏高效電池的技術瓶頸,核心設備大規模應用于TOPCon、XBC等多種光伏高效電池制造,助推國內光伏電池廠商打破光電轉換世界紀錄。
與此同時,還有拿下兩個IPO的廈大校友陳國鷹。1996年,陳國鷹在福州創辦了專注于第三方電信外包服務的國脈科技,并在2006年帶領國脈科技在深交所上市。2024年,陳國鷹帶著慧翰股份再次邁進深交所,并正式將第二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廈大系”即將收獲一個IPO的同時,瀚天天成所在地廈門,也將在IPO成績單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化,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大國博弈、科技競爭、城市發展的關鍵一環。能否深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成為至關重要的勝負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創新軍備競賽”中,廈門已展現出敏銳的戰略眼光——此前發布的《廈門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廈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有望突破6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企業數量將達到500家。
目前,廈門正在全面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導體、新型顯示、新型儲能、創新藥械五個未來風口產業。新興產業拔節生長,未來產業攀高成勢,是廈門積極構建動能持續、梯次發展的“4+4+6”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縮影。
其中“4+4+6”體系由四大支柱產業集群、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組成,整合了原有的12個千億產業鏈,為廈門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廈門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既得益于一流的創新資源和戰略科技力量的持續匯聚,也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踐不無關系。
沖刺港交所的瀚天天成,不過是廈門發展的一抹縮影。展望未來,勢必有越來越多獨角獸和IPO在這片濱海熱土上跑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