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央視新聞報道,“德國開始在外國永久部署軍隊,這是二戰(zhàn)結(jié)束以來的第一次!”——西方多家媒體紛紛以此類勁爆的標題,報道了德國聯(lián)邦國防軍第45裝甲旅當?shù)貢r間4月1日在立陶宛維爾紐斯郊外舉行正式成立儀式的消息。在俄烏沖突持續(xù)的背景下,德國和立陶宛于2023年12月達成一項多年期防務合作計劃,根據(jù)該計劃,德國軍隊將被永久性部署到作為北約東翼的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目前,已有150名德國士兵駐扎在立陶宛,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500人。
特朗普(資料圖)
俄總統(tǒng)特別代表德米特里耶夫與美方代表舉行會晤。對此,美國的歐洲盟友擔心,俄美關(guān)系的緩和以及在烏克蘭問題談判中,歐盟國家被邊緣化,將對北約構(gòu)成嚴重威脅。報道稱,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首席執(zhí)行官兼俄總統(tǒng)特別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已開始與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舉行會晤。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稱,雙方在華盛頓的“會談正在進行中”。
東歐國家質(zhì)問“為何背叛烏克蘭”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只能含糊其辭。這種虛偽在軍援問題上暴露無遺。美國提供的“海馬斯”火箭炮被嚴格限制射程,生怕觸怒俄羅斯;德國承諾的“豹2”坦克因零件短缺,至今仍有三分之一趴在波蘭維修廠。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那句“不排除派兵”,更像是一張永遠不會兌現(xiàn)的空頭支票。致命的是北約內(nèi)部的分裂。波蘭怒斥美國“出賣東歐盟友”,匈牙利則趁機要求重新分配歐盟話語權(quán)。
特朗普(資料圖)
隨著美國政壇風向的轉(zhuǎn)變,尤其是特朗普的重新崛起,這場沖突的“劇本”似乎又要改寫了。特朗普向來主張減少美國的軍事投入,并推動俄烏停火,這讓歐洲開始擔心自己會在和平談判中被邊緣化。更糟糕的是,美俄私下接觸的消息頻頻傳出,而歐洲不僅沒能擠上談判桌,甚至連烏克蘭的意見都比它重要。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也沒閑著,他明確劃出和平談判的紅線:不承認俄羅斯占領土地的主權(quán),還要維持烏克蘭強大的軍事力量。
若克里米亞問題被“交易化”,其他爭議地區(qū)的強權(quán)國家可能效仿,以“公投”或軍事手段改變現(xiàn)狀,而國際社會將更難通過法律或外交手段制約。而且聯(lián)合國權(quán)威也會進一步削弱。聯(lián)合國曾多次通過決議反對克里米亞公投,但若美國帶頭承認,聯(lián)合國框架下的國際法體系將遭受重創(chuàng),多邊主義進一步讓位于“大國私相授受”。那么特朗普下一步可能就是對準格陵蘭島,甚至是加拿大,這無異于給全世界開了一個最壞的先例。
普京(資料圖)
從傳統(tǒng)角度來說,莫斯科和華盛頓都不應熱衷于投入一場失控的軍備競賽。無論來自兩國首都的鷹派人士如何表態(tài),這種競賽對雙方來說都代價高昂而且十分危險。唐納德·特朗普提議將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軍費開支都削減一半,而弗拉基米爾·普京欣然支持了這一想法,這并非完全偶然。對特朗普而言,把大量資金浪費在基本沒有用處的軍事裝備上是對美國稅收的浪費。俄羅斯和美國應共同致力于防止核武器及其他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
冷戰(zhàn)以來,西方世界的核威懾主要依賴美國。特朗普執(zhí)政后,因北約內(nèi)部矛盾和安全義務問題,要求歐洲自行承擔更多安全責任,并盡可能減少美國對歐洲的核保護。對此,軍事觀察員邵永靈認為,歐洲在防務自主問題上面臨重大挑戰(zhàn)。盡管英法是有核國家,但兩國核力量規(guī)模較小且象征性較強,難以單獨形成對俄羅斯的有效核威懾。如今美國顯露出“戰(zhàn)略收縮”的跡象,歐洲若要實現(xiàn)防務自主,除加強常規(guī)軍事力量外,還需發(fā)展相對獨立的核力量,才能對俄羅斯形成有效的核威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