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進行大授銜,不過在授銜之前,還需要對那些在戰爭期間做出巨大貢獻的將領進行評銜,這可是一項大工程,負責這個工作得就是羅榮桓。然而在評銜的過程中,羅帥卻遇到了讓他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在下級軍官的軍銜評定中,不少的老紅軍軍銜是比較低的。根據數據顯示,當時有三千多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他們曾在部隊里擔任過得職務,就是班長或者是連長,排長。
而這么一看,這些人就只能授予尉級軍銜,可是這與他們曾經做的貢獻是有點不匹配的,多少讓人覺得低了些,于是羅榮桓就將這件事匯報給了毛主席,而毛主席立刻下命令,說紅軍不下校。那么毛主席為啥要做出這樣的命令呢?其實從長征的經歷中就可以找出答案。說實在的能夠堅持走完長征的紅軍,都是受人敬仰的英雄,為啥這么說呢?只要了解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就明白這句話的含金量了。
紅一方面軍是從瑞金開始長征的,當時這支部隊總數是8.6萬人。可是在1934年10月湘江戰役之后,紅一方面軍直接折損五萬人,最后部隊剩下的不到三萬人。1935年2月紅,軍來到扎西休整,兵員也得到了一些補充,人數有3.7萬。
不過紅軍繼續向北行軍,在同四方面軍順利會師時,一方面軍也就只有兩萬人了,不過在之后的臘子口戰斗,向陜北的吳起鎮出發,經過一年之后,該方面軍也就只有7000多人。這同之前出發時的部隊人數相比,可是只剩下了10%。不過還有一點是需要提及的,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也解放了一些地方,并且途中也有兵員增加,總的來說參與長征的紅軍人數應該是十萬左右,可是在到達陜北后,就只剩下6%到7%左右的兵力了。
既然紅一方面軍長征時面臨這么多的困難,紅四方面軍遇到的困難就更多了,因為這支部隊長征時間更早,1932年在鄂豫皖同敵人浴血奮戰之后,該部隊就向陜北轉戰,1935年5月四方面軍長征開始,這個過程中他們還經歷了慘烈的西征,當時人數有八萬,可是經歷了這場戰斗后,只有不到一萬人,可以說這場戰斗是比較慘烈的,而且人員折損也是相當大。
而紅軍在長征中之所以會折損這么嚴重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敵人的力量太強,我軍實力不足,當時蔣介石想要將紅軍全部消滅可是下了血本的。不僅派出了國軍的主力干將,中途還有地方軍閥部隊的為難,再加上薛岳帶兵緊追不舍,甚至他都跟著紅軍走完全程,可見敵人是多么的堅持不懈,而這樣我軍也就不得不同敵人進行戰斗,期間自然是有很大的傷亡。再就是長征途中,紅軍對地理環境不熟悉。其實這個對于紅軍來說困難最大,畢竟紅軍過草地,翻雪山,都是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也就導致非戰斗減員很大,從而減弱了紅軍的戰斗力。
在結束長征之后,活下來的紅軍卻還要應對接下來的抗日戰爭還有解放戰爭,他們身上的擔子依舊不輕。而且在平型關戰役中,雖然我軍殲滅日軍一千多人,可是這都是老紅軍用命換來的,彭老總在看到前線戰報的時候都流下眼淚,說這都是老紅軍啊,之后不能這么打了。
建國后的抗美援朝,這些老紅軍再次上了戰場,他們的犧牲換來國家的和平,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那么多,又怎么是一個軍銜就能夠概括的。所以毛主席才會說紅軍不下校,這也是對老紅軍曾經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