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青春藝程(19)
上世紀70年代中期
“駐場”人員
承前文。這兒出示一幅自家當時的油畫像與一幅同事的二人速寫性素描,借以讓觀者看看那時的不同臉孔。先說自己。雖說當時終歸是年輕稚氣,但畢竟已在鄉下栽過跟頭,見識過了世態炎涼,更主要又是多少也對時代社會有了些認識,所以,相對而言,看上去總還可算是比較老成持重的。那段時間,因所處在高寒之地,成天都把舊襖穿著,與人也沒過多的話,只忍饑耐勞地埋頭做著自己份內的事,倒也藉此頗得眾人點頭認可。順帶說一句:當地人對重慶知青的成見那是極深的,認為這都是一群“天棒”,少有富于理性或奉公守法者。正因如此,我看得出,大家都在默默地審視著我。時間漸長,人們自然而然有機會見到我的畫藝,同時,還在我在他們中畫速寫什么的時候,與我有了一些一般性的交流了解。當然,我肯定也在觀察著所有同我接觸的人,包括他們的外表和內心。說實在話,由于時代、地域及具體經歷等各方面特定因素,我覺得這些人都是相當鮮活且個性化的。比如說這畫中二同事,左邊的這個,是一名隨班參加勞動鍛煉的科任教員。其為人,照現今的說法,是有些“二”;無論在同事和學生中,都或明或暗,被人當做活寶對待。不過,其人對人也無甚危害性可言,而且是自得其樂地生活在自己的相對封閉的世界里,偶爾還使人覺著可愛。畫中右邊這個,因是生物專業出身,所以對于當時辦農場來說,天然便已具有了“顧問”的身份,至少,我覺得,他本人一向是這樣自居的。而事實上他經常都是待在場里,算是那兒的“常駐人口”吧。這人為人活泛,機敏,對時事頗為關注,有時還能說出一些有預見性的話來。在單位上,他雖與方方面面都和善相處,但因更喜歡靠近領導,提得出些所謂“有建設性”的意見,所以說,同事們,大抵都因根據自己的所處,對他這人的評價,差別很大。在這兒,面對這兩人的畫像,我想,觀眾們總不至于認為,我完全就沒有抓住他倆的性格特征吧。呵呵。另外,關于我自己的那幅畫像,補充一點:可能是因為當時勾勒輪廓赭色的油份太重了些,三十多年過去,暗部有的地方,已經變淡翻色了,特別是轉向背陰處的那只眼睛,竟象是有點“白內障”什么的樣子,哈。
《畫中游》附記·西畫部分
·一個畫者在特定時代的俗生經歷與藝術追求·
(總 228 篇之第 29 篇)
(待續)
·精研藝術,細品人生·
·人生甚難者:盡歷塵世辛苦、洞悉存世悲涼之后,依舊能夠興致勃勃且是詩意地對待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